近年来,广州市海珠区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规范民间信仰场所管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民间信仰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主动探索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章立制,积极提升民间信仰事务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区领导担任组长的海珠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协调工作组,制定《海珠区民间信仰庙宇试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把握特点、尊重现实”的基本原则,指导有关街道、社区和经济联社成立管理组织机构。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召开民间信仰工作会议,选派群众参加省市举办的民间信仰工作培训,组织相关街道、社区干部和全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负责人、管理人员参观和学习提升改造工作经验,按照“一场所一方案”要求,制订民间信仰场所改造方案。三是加强场所管理。全面完成民间信仰场所摸查登记,推动实施编号管理,并指导相关街道、村社成立管理组织,制订工作职责,进行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区11间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均已建立完善《庙宇管理制度》《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
二、积极探索,努力开拓民间信仰管理新思路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民间信仰燃挂盘香安全隐患启动全面整治,以上涌天后古庙为改革试点,在区民宗局的指导下,南洲东风经济联社党委制订方案,发动群众筹资77万元对天后古庙进行了全面修缮,以悬挂环保祈福宫灯代替燃挂盘香,实现文明敬香规范化管理。二是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组织社员群众到纯阳观体验文明敬香,安排教职人员到社区去与群众面对面座谈交流,大力宣传“敬香礼神,贵在心诚”“清静”等理念,逐步改变群众“烧大香多烧香才灵”“庙一定要烟熏火燎”的旧观念旧习惯。三是总结推广经验。根据上涌天后古庙等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印发《海珠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清单》《关于加强我区民间信仰工作提升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整体面貌方案》,陆续指导琶洲北帝庙、素社关帝庙完成改造升级,场所在升级后具备了更好的自养能力、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环境保护、民俗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
三、深入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俗活动
一是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区委“读懂老海珠,绽放新活力”工作部署,区民宗局派干部走访民间信仰场所、采访村社老人、拍摄场所照片,深入挖掘民间信仰场所历史沿革、故事传说、民俗活动;二做好文化传承与保护。组织编印《海珠民间信仰十一胜景》图册,设立“海珠民宗有段古”专栏,传承海珠历史文脉,加强民间信仰中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阐发,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三是引导民间信仰场所有序开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指导办好土华洪圣庙洪圣诞,持续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办好琶洲北帝庙、华洲小洲村“三月三”北帝诞,充分发挥优秀民俗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办好华洲龙潭天后诞、素社关帝庙端午龙船节等传统节日,以妈祖信俗、端午信俗等中华本土信仰为依托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民间信仰中崇德向善、扶贫济困等优秀传统文化。
(海珠区民宗局 广州市民宗局宗教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