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局情动态

持续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广州增城畲族村“畲族米酒”“畲族枇杷醋”列入非遗名录

发表时间:2025-03-06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近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增城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增城畲族村“畲族米酒”“畲族枇杷醋”入选。截至目前,畲族村已有“畲族拜祖公图”“畲族彩带”“畲族服饰”“畲族乌饭”“畲族米酒”“畲族枇杷醋”等6项民族特色项目入选省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一步畲族村将继续深挖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形成“文化+产业+旅游”发展新业态,广泛凝聚各族群众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共促,努力走出一条少数民族村特色发展之路,让美丽畲乡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光彩。

111.jpg

  畲族村位于增城区正果镇东南部,毗邻博罗县罗浮山,全村面积2.74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民俗独特,是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村内枇杷、荔枝、龙眼、青梅、杨梅、白榄等水果四季更迭,枇杷醋、米酒、菜干、腐竹等土特产久负盛名,盘王节、畲族歌舞等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畲族拜祖公图”

  正果畲族村民自明代迁入以来藏有珍贵的祖图(图腾)《畲族拜祖公图》,由族中最长寿的长者保管,每年正月初一、七月十四等重大节日举行看祖图祭“盘王”的仪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信仰文化和民俗风情。《畲族拜祖公图》入选了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城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jpg

  “畲族米酒”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份。正果的畲民是明代中叶再从湖南迁返广东的一支,至今已有600多年。酿造米酒是正果畲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畲族村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米酒别样的风味,据说,畲族米酒之所以“醇正”,一是坚持使用当地山泉水酿造,“水好”;二是用木柴煮米,有“柴味”;三是使用陶罐发酵,有“米香”。

  当地关于酿酒的起源传说也颇具奇幻色彩,相传,很久以前,畲家女子土莲香在宰相家帮厨,不小心将血滴进饭里。宰相吃后容光焕发,皇帝得知竟强抽她的血,致其死亡。次年,土莲香的坟前长出莲花一样的植物,和米饭放在一起能化为米酒,畲族人便用它制酒曲,还称其“土莲香”。

23.jpg

456.jpg

  “畲族枇杷醋”

  畲族村的枇杷种植历史久远,1999年规模化种植后,村民为避免分拣出的细小枇杷浪费,将其酿造成枇杷醋。传承人雷辉林的家族自爷爷辈起就有泡酒、酿醋的传统。制作枇杷醋时,雷辉林坚持使用本村的高品质枇杷,遵循传统酿造方法,自然发酵并静置3年以上,从摘枇杷、发酵、搅拌,到添加白醋和陈醋、隔渣、装瓶,每一步都饱含着心血。

  成品枇杷醋分为枇杷白醋和枇杷陈醋,口感酸甜适宜,果香浓郁,还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如改善消化、降低血糖血脂、提高免疫力等。如今,畲族枇杷醋已成为当地特色手信,深受游客喜爱。

789.jpg

  “畲族乌饭”

  乌饭是畲族同胞“三月三”过节的必备传统食品,色香味俱全,有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之功效。由乌稔树(又名乌饭树)的树叶泡制蒸熟的糯米后再晒干的米制作而成,是乌稔树树叶和糯米结合的美食。

  畲民从山里采来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乌饭清香糯柔,食用时,以猪油热炒,更是香软可口。倘若将乌饭贮藏在阴凉通风处,则数日不馊。

  关于畲族乌米饭的传说不一,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美丽传说如下: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之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断粮关,并限得反围剿的胜利。

10.jpg

  “畲族彩带”

  畲族彩带,亦称“山哈带”,又称“花带”“字带”,是畲族传统的手工艺织品,一般作为装饰物,束在腰间,也是男女定情和定亲的礼物;还可用来捆扎衣物或作包袱,并视为吉祥物。

  自古彩带中饱含着巧妇们的愿望,现在,畲族妇女们仍然继承着本民族编织艺术的优秀传统。她们喜欢带用自己织的彩带,并引以为豪。姑娘定亲(订婚)日,男方把“定亲礼”送来时,女方的回礼除了白糖、桔饼等礼品外,还要回送姑娘亲手编织的两条彩带(也有回一条的),叫“定亲带”(或“定情带”)。山哈带系于腰间,称为“护身带”藏于身边,为子孙定聘时,称为“定亲带”;馈赠时则称为“如意带”。

  畲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承载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尤其是彩带中保留下来的数千年原始“意符文字”,独特的假借汉字形及甲骨文形的纹样来见证了畲族远古历史文明,成为代表畲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11.jpg

  “畲族服饰”

  历史上畲族男女多“椎髻跣足”,在服饰上以黑、蓝为主调。男子传统服装为对襟单衫,女装上衣着和尚领大襟衫,穿短裤,打绑腿,束围裙。

  畲族服饰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畲族服饰的主要特色在女性服饰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独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

12.jpg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