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岭南宗教中心,宗教文化底蕴深厚,知名宗教场所众多,宗教名人辈出。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推进宗教文化建设,以“中国外来宗教海路入华的首选地、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宗教变革的先驱地、岭南宗教文化的中心地”的“四地”特色为依托,着力打造宗教滨海文化品牌,彰显宗教文化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的核心特质,取得较好成效。
(一)统筹规划推进宗教文化发展。2011年,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广州市宗教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四个一”的目标要求:即“创建一批宗教文化模范窗口,培育一系列宗教文化优秀品牌,打造一条宗教文化旅游风景线,建设一支爱国爱教骨干人才队伍”。同时,市财政设立了宗教文化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文化建设工作。今年,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助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 创新民族宗教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从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全局高度,将宗教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任务,提出19条推进民族宗教服务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作为今后我市民族宗教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成立了全市性的民族宗教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于提升宗教文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二)加强重点寺观教堂规划建设。我市寺观教堂的建筑糅合了优秀的建筑、绘画、雕塑、园林、音乐等艺术元素,具有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物价值。为打造宗教文化亮点,建立和修复宗教文化景观体系,我市将推进重点寺观教堂的规划建设作为宗教工作的目标任务,经过深入摸查,就重点寺观教堂的保护和规划建设工作共梳理了26个问题,获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亲自作出批示:“要加强研究协调,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分期分批解决。”市分管领导亲自深入有关的寺观教堂实地调研,召开专题会,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从而有力推进了存在问题的解决。目前,已经解决了11个问题,有2个问题因客观原因暂缓推进,还有13个问题正在全力推进解决中。
(三)提升宗教场所规范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市认真组织各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达标活动,围绕“爱国爱教”、“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规范”、“教风端正”、“管理有序”、“整治安全”和“服务社会”等8项创建内容,加强内部建设,改善民主管理,共有20个宗教活动场所被省评为“和谐寺观教堂”达标单位,其中有4间寺观教堂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宗教场所的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今年以来,结合全市关于创建“平安宗教场所”的“平安细胞”建设工程,我市积极推进以“教风”为主题的“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评选出6个宗教活动场所作为“宗教文化建设模范窗口创建单位”,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给予经费支持,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同时,配合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选好宗教文化的景点,完善相关的配套,加强专门人才培养,开辟宗教文化旅游专线,展示我市宗教文化的亮点和品牌。
(四)打造宗教历史文化品牌。广州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厚、特色显著,是广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如,广州怀圣清真寺是我国伊斯兰教第一座清真寺,先贤古墓是瞻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第一位传教士宛葛素的胜地;佛教华林禅寺是佛教禅宗鼻祖达摩进入中国的“西来初地”;道教三元宫是东晋南海郡太守鲍靓为其女鲍姑修道行医而建,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道教宫观之一;纯阳观是清代著名道士李明彻为祭祀吕纯阳而创建,保存有广州地区最古老的天文观象台;石室天主堂是东南亚唯一一座用花岗岩砌成、保存比较完整的“哥特式”大教堂等。广州城市原有的中轴线上,共有五大宗教10间寺观教堂,这种宗教文化与本地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奇观,是其他城市所罕见的文化现象。目前21间重点寺观教堂已有10间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为打造宗教历史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交流。今年,市民宗局与广州大学合作开展了“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宗教文化建设的路径和策略”课题研究,举办了专题学术论坛,初步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宗教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并成立了广州市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同广州电视台制作了《广州宗教文化掠影》专辑宣传片,以及引导和推动各寺观教堂通过举办书画展、宗教精品艺术展、宗教音乐会、禅宗六祖文化节、道教文化节、宗教学术研讨会,创办宗教图书馆、宗教刊物、书画社等活动,整合宗教文化资源,提升宗教文化品质,展现宗教文化时代风貌。同时,指导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活动,连续三年在广州城隍庙举办广府庙会,邀请了香港道教青松馆来穗指导和协助做好城隍爷巡游活动,各项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依托毗邻港澳的优势,认真指导宗教界加强与港澳台以及国外宗教界的联谊和交流,增进友谊和互信,岭南宗教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我市各宗教团体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共30余次,接待港澳台及国外宗教界领袖、观光团、文化交流团队1万多人次,展现了我市宗教界良好风貌,促进了与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