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机构概况 > 民族团体

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表时间:2023-11-03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下简称“回研会”)成立于2004年,是遵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相关规定,在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指导下成立的群众性非营利组织。回研会组织对广州回族历史具有一定认识和研究水平的人员,以“推动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维护社会繁荣稳定,服务广大族胞”为目标,积极开展我市伊斯兰教和回族历史文化研究和各项群众性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和我市广大回族群众的高度认可。

  2016年8月30日,在怀圣寺多媒体会议室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下称“大会”)。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修改后的《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章程》,听取了《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审计情况报告》,选举产生了市回研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以及领导班子,圆满完成了大会的各项议程。

  回研会第三届理事会领导班子名单如下:

  会长:马建钊;

  副会长:王官雪(常务)、马建春、陈鸿钧、王玉霞、陈日红;

  秘书长:傅书明。

  多年来,回研会与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及其他学术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多项研究活动,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包括:

  1.编辑出版《广州市回族伊斯兰教文史研究资料汇编》前后共四辑。其中包括历代广州回族穆斯林生存发展状况;大革命时期,粤港两地回民革命抗争的重要事迹记述等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内容。

  2.联合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跟踪考究唐宋时期“藩客”后裔在我市生活的踪迹。2006年在黄埔区珠江村附近,发现唐宋时期开始在粤居住一直繁衍至今的标志性建筑——蒲氏宗祠。2007年新发现《两粤萨氏宗谱》,提供了广州一直有着唐宋“藩客”后裔生活的新证据。

  3. 收集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其中包括2008年,3月在怀圣寺发掘的一方700多年前的阿拉伯文古碑,为目前广州现存最早阿拉伯文石碑,以及同年5月接受香港族胞捐赠的“大明宣德”铜香炉。该香炉见证了大革命时期,省港两地回族同胞坚决斗争的历史事实,也为大革命时期历史研究增加了民族宗教的色彩。由于该文物在广州市内属于从未见过的历史文物,因此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得到了各方的肯定。该香炉目前由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保管。

  4.整理历史文献,收集重要的历史证据。我会副会长,现任广州博物馆研究员的陈鸿钧发掘了十多首北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广州怀圣光塔及先贤古墓所题咏的诗词遗作。其中南宋·吕诚《番禺漫兴诗》、明·陈漠《藩塔诗》、清·吴应逵《藩塔》、清·杭世骏《游五仙观望怀圣寺》、清·胡鹤《怀圣光塔》等许多古诗都是首次发现。

  回研会积极利用每月固定的活动时间,传递党和国家最新的时政信息,解读重要文件,宣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参与活动的人员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动向,增加回族同胞对党和政府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增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另外,回研会立足本土特点,针对我市回族群体的特点,组织“回族老人之家”、“回族妇女之家”、“回族青年工作组”、“回族艺术团”等活动小组,并定期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如:时事政策讲座、敬老活动、妇女活动和组织族胞外出郊游和中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青少年夏令营、回族青年学生奖学金等。其中回族艺术团是继承了上世纪50年代“回族青年业余歌舞团”的优良传统,结合本地回族特色建立起来的业余歌舞艺术团。艺术团立足民族特色,坚持独立创作,自编、自导、自演回族特色歌舞,主要作品包括《十四晚的月亮》、《金色的汤瓶》、《说一声塞拉姆》、《粤曲—歌唱怀圣清真寺》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