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普因米”“培米”,在普米语中,“普”、“培”都是“白”的意思,而“米”意为“人”。所以各地称呼略有不同,但含义皆为“白人”,也含有“纯洁高尚的人”之意。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采用“普米”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普米族源出青藏高原,后经漫长的迁徙历史,终定于滇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兰坪、宁蒗、维西等地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而在村寨内则多以氏族为单位居住,并奉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出于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加之滇西北的地理环境特征,普米族多居于半山缓坡地带,并在定居之后逐渐形成了耕牧并重的生计方式,在一年年、一天天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传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普米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县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使普米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有力的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普米族儿女逐渐成长起来,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选自辽宁出版社《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之普米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