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族宗教文章精选之一

发表时间:2019-04-12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十年关“艾”路 满满关爱心

  ——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艾滋病服务项目回顾与展望

  文│李含

  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活动主题是“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英文主题是Knowyourstatus,知道你的感染状况)。看到今年的宣传海报写着“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我不禁想起了2008年至2009年的防“艾”工作情况。当时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承接了全球基金第六轮的高危人群干预项目,尽管当时通过性传播感染的上升速度没有近几年快,但在市疾控中心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着手发动义工进入到城中村,对发廊等场所进行高危人群干预,重点开展动员检测工作。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虽然没有持续开展动员检测服务,但防“艾”关“艾”行动从未停止,并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成立广州市第一个艾滋病感染者活动中心,2012年至2018年,募集资金约47万元,服务超过13万人次,荣获2011年南方都市报“责任中国·公益行动奖”,入选《广州市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4》之十大慈善组织,女青年会组织的由艾滋病感染者组成的健康大使义工队荣获广州市第六届(2015)优秀义工团队称号。2016年,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艾滋病防治工作受到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代表以及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的高度评价。并荣获“2018年度广州慈善榜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称号。女青年会的艾滋病服务事工始于2006年,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的经历。

  宣传培训,打破“艾”的沉默

  普及公众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是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措施。2006年至2008年,在爱德基金会(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一个民间团体,致力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支持和带领下,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艾滋病预防宣传培训工作。作为项目推广的一员,我深感项目起步的艰难。“艾”在心口难开,提及艾滋病,人们往往就会把人群标签化,谈艾色变。从事这项工作,不被社会理解,举步维艰。起初,我们以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会所以及与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合作较好的相关机构为基地,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了6次艾滋病预防宣传培训,约350人参加了培训。然而,单靠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应对严峻的艾滋病形势,我们亟须打开工作局面。

  2007年,在爱德基金会的指导下,我们与广东省基督教两会合作,走进广州、佛山、珠海、揭阳、江门、清远等地教堂,希望通过培训教牧同工,打开这一困局。但“艾滋病”这个主题对教会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一个挑战。培训内容的设置和合适的老师是决定宣传是否有效的重要保障。几经考虑和协商,基于教会的宗教属性和地方特色,我们最终设置的培训内容涉及医学、社会学、一线经验、教牧神学、公民责任等五方面。聘请的老师既有医学教授又有教会领袖,还有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教学经验丰富,授课亲切又有感染力。培训获得了较大反响,学员们积极互动讨论,学习热情高涨,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教牧人员在讲道和探访之中随时随地成为防艾宣讲员和关怀员,成为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的中坚力量。两年来,我们通过教会网络共开展了6次骨干培训,12次集中式大众培训,共培训829人,培育200多名艾滋病宣传骨干,并通过教会派发了上百张宣传海报和3000多份宣传手册,从此打破“艾”的沉默,打开防“艾”局面。

  社区演剧,公开说“艾”

  2007年,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发起“艾滋病预防社区演剧宣传”项目,旨在加强预防宣传教育,营造“关爱反歧视”社会环境。考虑到广州特殊的语言环境,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在借鉴并仔细研读全国协会在上海创作的几个剧本之后,对其中一个剧本进行了粤语版改编。不仅如此,我们还招募精通粤曲的义工加入改编工作,以顺应人们对粤曲的喜好。几经修改,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第一个充满粤韵风情的艾滋病预防社区演剧《爱之小屋》(粤语版小品)面世了。我们还邀请到南方电视台专业演员加盟该剧,凭借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不凡的演员实力,《爱之小屋》在社区大受欢迎。我们还组织了A组B组轮流演出,艾滋病就这样可以“高谈阔论”了,并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动员义工参与社会服务。2008年至2009年,我们先后发动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相关学生社团(如红丝带协会、社工协会、戏剧协会等)参与防“艾”宣传,这些社团也相继成为防“艾”宣传义工小组。大学生们排练了《爱》和《拯救》两个防“艾”剧目在学校演出,反响非常好,不断吸引学生进入剧组参与表演,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七个学生剧组在演出。

  以演剧形式开展宣传,寓教于乐,比较接地气,大众接受度高,于是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演剧宣传一直持续至今。鉴于我们的坚守和坚持,2010年后社会上一些民间戏剧团队(如,子不语剧团)主动联系我们,合作原创了多个宣传预防艾滋病剧本,如《特殊的一课》《唐伯虎奇遇记》《人,鱼,艾,》《爱的救赎》《坚持与守护》《飘扬的红丝带》等。据统计,以演剧形式的社区宣传从2007年迄今共演出了112场,受众人数达上万人。

  你我同行,关“艾”生命

  艾滋病感染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有自己的固定思维和交际圈子,普通人难以融入。然而艾滋病感染者又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力量。这10年,尽管荆棘满途,困难重重,但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同工通过坚定地开展服务,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提出了 “同伴教育”的艾滋病防治方法。

  同伴教育是指人们通常愿意听取相同社会群体的人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可以首先对这个人群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相同人群传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个创新又具有实操性的想法得到中盖基金会的认同。2009年,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承接了“中盖艾滋病项目”(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资助的感染者关怀项目。为做好这个项目,我和事工部的同工参加了两场由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组织的感染者活动,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并近距离接触艾滋病感染者。当我们看到这些表面上与常人无异的感染者时,当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经历时,对这个人群的恐惧和歧视逐渐褪去,并愿意做一些事情,让这些处在社会边缘的人群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我们希望做一个持续服务项目,并为这个项目订立了以下目标:为感染者交流聚会提供一个活动平台;培养一支感染者同伴教育员队伍,构建感染者人际关系支持网络;提高感染者关怀服务的可及性,满足感染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探索非感染者组织介入感染者关怀服务的可行性。

  10年间,我们组织大家爬山、烧烤、游大海、泡温泉、唱卡拉OK,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一起去探访住院的病人,做临终关怀;我们一起走街串巷,帮助社区医生找回“脱失的病例”。此外,我们还尝试组织大家进行手工劳作,实现生产自救;走进监管场所去关怀那里的特殊人群。我们建立了感染者交流QQ群,培育了众多同伴教育员(也称“健康大使义工群”),每天都有同伴教育员为病友提供各类心理辅导、信息咨询、经验分享,得到我们帮助和关怀的感染者达670人,CD4(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对象是CD4细胞,所以其检测结果对艾滋病治疗效果的判断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判断有重要作用)检测率达到97.79%。10年间,我们陪伴他们组建家庭,拥有了健康的宝宝,曾经几近凋零的生命重新焕发光彩。

  携手抗“艾”,守护未来

  经过在艾滋病综合防治领域的多年服务,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对于疾病,预防胜于治疗,再多再好的关爱也比不上没有感染疾病。

  2015年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艾滋病感染者中通过性传播的比例已经高达90%,且学生病例增长快速。这说明以性安全和性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性教育不足,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2015年是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光辉灿烂的一年,旗下的广州益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广州市政府购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三个项目,全年运营资金600万元,全职同工接近80人。同年,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升级了艾滋病预防宣传项目,探索开展儿童青少年性教育服务。依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的服务平台,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与市内14个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社工艾滋病知识培训,授人以渔,鼓励社工在驻校服务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服务和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该项服务至今仍在继续。

  2018年5月,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联合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成功举办珠三角“性健康与艾滋病”社区健康教育研讨学习班,来自广州、东莞、江门、中山等地25家机构的86名专业社工参加培训,共同探讨社工如何在社区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2018年12月,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和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发的四集动画片《丁丁豆豆的成长故事(青春期)》成功面世并在广州市部分社工站试公映,受到青少年儿童和社工的一致好评。

  健康教育路漫漫,我们期待与大家携手防“艾”关“艾”,共同关注人类的生命健康,共同守护我们的未来! ■

  千年古观呈现时代新貌

  ——三元宫规范化管理纪实

  图文│张涛

1.jpg

  ▲三元宫山门

  在越秀山下,中山纪念堂西北侧,有座千年道观,来此游览、上香的游客和香客络绎不绝,这就是广州著名道教宫观三元宫。三元宫原名越冈院,始建于东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距今已经1700年。三元宫坐北朝南,地势逐级升高,使整座古建筑高峻轩昂,气度不凡。它既是广州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道观,也是广州市恢复开放的首批重点宗教场所之一。作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更是广大道教信众过宗教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具体指导下,三元宫新一届管委会精诚团结、奋发有为,按照建设“神圣道观、文化道观、文明道观、生态道观”的总体工作思路,不断赋予道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让千年古观重现生机。

  规范化管理展新貌

  在市民宗局的指导帮助下,三元宫成立了新一届管委会,实施民主管理,加强人事管理和财务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场所制度和内控程序,全面理顺三元宫管理秩序,实现宫观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此外,修订完成了《三元宫管理制度》,逐步使场所日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创建活动,加强日常管控,使场所卫生环境大幅提升。制定《广州市道教三元宫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建立全宫消防长效管理系统,设立微型消防站,配备局部灭火器材,并组织教职人员与工作人员定期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举行消防安全演练,切实增强应对能力,确保场所平安有序。

  同时,在新一届管委会的带领下,三元宫积极开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与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多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参加市民宗局举办的各项讲座,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宫观工作。

  此外,在市道教协会的帮助和支持下,三元宫建立和完善了微信公众号,实施网络报道严格审批制度,及时、正面、有效宣传三元宫最新信息。目前,公众号已推送100余条信息,近千人关注,其中部分使用中英文双语报道,为外国道友和读者提供了方便。

  值得一提的还有,三元宫在全市创新采用智慧一体化的现代大数据技术,对场所动态情况进行集中分析及建模等,精确实现宫观相关数据统计。主要内容包括:教职人员考勤、智慧安防、道家文化推广等内容。智慧宫观的建立,有助于高效解决宫观管理薄弱环节,促进场所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古观全面修葺换新颜

  三元宫依山势而建,地势雄伟,气象万千,分为三重建筑群,是岭南建筑之精品。三元宫历史上曾有不少珍贵文物,如因赞助办学获朝廷钦赐的“葆光励学”匾,平南王尚可喜赠的大钟,康有为书法真迹和居廉牡丹画各一幅,道藏一套,但这些文物均在抗战期间及“文化大革命”中丧失殆尽。目前三元宫仅存的文物有唐代吴道子绘制的观音石刻壁像,清同治二年(1863)翰林院游显廷书“三元古观,百粤名山”门联,鲍姑为民治病曾用过的虬龙古井等。自1982年7月3日重新对外开放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在老一辈道长的领导和中青年道长的共同努力下,三元宫得到了精心重修,现存三元大殿、老君殿、吕祖殿、鲍姑殿、灵官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

  为进一步搞好场所硬件环境,近年来,三元宫制定了全宫环境整治工作方案,重点包括更换外墙瓷砖、装修改造办公室及会议室、迁移斋堂、整改山门牌坊、维修门前线缆、增加青石栏杆、修复山门广场地面、改造客堂,增设鲍仙姑文化长廊、三元宫历史文化长廊、山门大型瓷板壁画,建设道德馆、抱朴书院、道医馆、艾灸馆等,打造清静和谐宫观,场所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积极协调市文物部门,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先后完成了对财神殿、文昌殿、灵官殿、鲍姑殿、三元大殿、天后殿、老君殿、关帝殿、鲍姑井等文物建筑的修缮。此外,还更换了各殿的神龛、神台、供台并举行神像重光法会,营造出良好的礼神环境,广受信教群众称赞。

  修葺后的三元宫更是在广州市范围内率先推行“更短、更细”文明敬香标准,凭门票免费为信众派送三支环保小香。重点节日安排专人负责劝阻持有大香高香的信众,防止大香高香被带入场所内,有效控制了燃点高香、大香、成把香的现象,大幅度减少了消防安全隐患,宫观和周边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挖掘优秀文化走前列

  三元宫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如鲍靓、鲍姑和葛洪等人。鲍靓笃信道教,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著名人物。他收了一个徒弟叫葛洪。葛洪后来也成了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著有《抱朴子》《金匾药方》等著作。葛洪精通针灸术,据说三元宫内原有的针灸经络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鲍姑是鲍靓的女儿,葛洪的妻子,也同样精于医道。鲍姑从小深受道教影响,一生都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的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等地。鲍姑医术十分高明,老百姓都亲切称她为“女仙”“鲍仙姑”。鲍姑去世后,后人在越秀山下建“鲍姑祠”纪念她,她用过的井被称为“鲍姑井”,又叫“虬龙古井”。多年来,作为一座集历史、文化、宗教于一身的千年道观,三元宫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积极响应“四进”活动中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进宗教场所和广州市大力推进宗教团体廉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广州市纪委派驻市委统战部纪检组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广州市道教协会主办,广州市道教三元宫承办,三元宫利用原斋堂及原市道教协会的办公旧址设立了“道德馆”。 道德馆以道教“尊道贵德”为主题,以道德经为主线,充分将道教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突出了地域特色,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作为一个道德教育基地,道德馆是展现三元宫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并在开馆之后大受欢迎,前来参观的领导、单位及宗教团体络绎不绝,大家在参观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道德文化和廉洁文化的熏陶,也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2.jpg3.jpg

  ▲鲍姑艾灸馆                        ▲三元宫历史文化长廊和鲍姑井

4.jpg5.jpg

▲鲍姑历史文化浮雕墙                        ▲三元宫正面(清代)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鲍姑诞辰日,为发扬鲍姑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践行道教服务社会的理念,三元宫都会举行鲍姑贺诞法会,一方面为信众诵经祈福,另一方面共同缅怀造福世人的鲍姑。除了传统的纪念祈福法会外,2018年鲍姑诞期间,三元宫还举办了纪念鲍姑的系列活动,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为广大信众、市民群众开展了就医咨询和义诊服务,根据群众健康状况赠施药品,还举行了派送福米活动。2019年鲍姑诞期间,三元宫依托新建成的艾灸馆平台,在既有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为信众香客免费艾灸的“义艾”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既是感念鲍姑治病救人的卓越贡献,也是传承道教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

  为发扬道教太极文化,自2018年8月5日开始,三元宫成立了公益性组织武当太极传承会,传授太极养生功法。现已招收300多名学员,满足了现代城市信众的心理需求和健康需求。此外,在山门处屏幕上播放武当太极功法视频,积极宣传道教养生文化。

  为更好地回报和服务信众,三元宫决定对原客堂进行维修,并重新命名为“抱朴书院”,其功能主要为收藏道教书籍,开展道教文化传播,为信众了解道教文化和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场所。抱朴书院室内室外采用明清古典建筑风格设计,与三元宫文物风貌保持一致,其中一楼右边单层建筑设计为整体课堂,左边双层建筑一楼为道教书籍阅读区,二楼为道教文化传播及古典书籍收藏区。

  三元宫坚持发扬鲍仙姑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以道教“恤死度生”的济世精神,关注民生,积极参与从事慈善公益事业。近两年来,三元宫对外捐款达117.5万元。其中为中国道教协会上善慈善基金捐款50万元,为市宗教界公益慈善会捐款50万元,为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扶贫捐款10万元,为清远中南村捐款4.3万元,为六榕街幸福工程捐款2万元、为六榕街困难家庭捐款1万元、为六榕街环卫工捐款0.2万元。

6.jpg

  ▲武当太极传承会

7.jpg8.jpg

▲清代三元宫(油画·现由香港汇丰银行收藏)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来穗交流

  历史上,三元宫在海内外道教界极具影响力。香港著名道教圣地蓬瀛仙馆视三元宫为祖庭,每年都派员回来参访交流。港、澳、东南亚及美、加等地区和国家的道教团体和宫观亦多与三元宫有密切联系。为延续“道缘、地缘、善缘”,做好对外友好交往,三元宫加强了与香港道教联合会、香港青松观、香港竹林仙馆、香港省善真堂以及澳门道教协会,马来西亚道教会,新加坡道教会等道教界之间的友好交往。2017年1月28日,三元宫还举行了恭迎台湾新北市芦洲护天宫地母庙分灵地母慈尊圣像,举行安座开光仪式,谱写了穗台道教交流新篇章,展现了两岸中华文化的同根同源与文化互动的勃勃生机。 ■

  广州海幢寺与“外销画”

  图文|释光秀

  【题记】

  历史上广州海幢寺是“五大丛林”之一,清代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加之海幢寺所处特殊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官府外事接待地点,也成为当年外国人眼中著名的中国佛寺,于是成就了一批以海幢寺为主题的“外销画”。这批“外销画”为世界各大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所藏,为后人了解研究当时海幢寺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帮助。

9.jpg10.jpg

▲外销画上的海幢寺大雄宝殿                 ▲ 现今海幢寺大雄宝殿

  清初扩建的广州海幢寺,得到了内外护的努力护持,在兴建殿堂楼阁的同时,广植树木,营造园林,形成“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飞泉卓锡、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八大景观,为当时广州佛教丛林之最,也成为广州的园林景点。清康熙十三年(1674),广东按察使王令为此所撰并书《海幢八景》诗,原碑刻于海幢寺中,今已散佚,十分可惜。时人形容海幢寺是:“城市忽已隔,林泉遂见招。盈盈涉珠江,望眼增迢遥。小艇呼疍人,驾以木

  兰桡。僧雏解好事,为我茶瓜要。入门优昙香,花雨氤氲飘。长林蔽修景,天籁鸣刁调。塔铃语云何,如听风过箫。比丘三五辈,宴坐围松寮。一闻梵呗宣,余声静不嚣。俄顷铿华钟,汩起沧江潮。冯夷跋浪舞,灵怪争来朝。神鱼似衔珠,鲛人或献绡。所过皆殊境,顿觉心神超。始知青莲宇,变幻非意料。栖栖尘土中,无乃同鹪鹩。”(清·李符清《海幢寺》)古寺海幢耸立在珠江岸边,高大的榕树遮住了夏日的强光。走进海幢寺感觉不再是在人间尘世的城府,而是清新出尘的另一天地,充满了与圣贤相契的出世情怀。走在花木满林、香味扑鼻的寺院里面,不用再去追求隐居深山的清独,只要在这里就能够做到万缘放下。更有甚者,将海幢寺比作江南寺院,认为海幢寺“诸殿与台阶,博丽整齐,虽金陵之承恩、报恩,西湖灵隐、静慈,未之为过”。

  在外国人的眼中,海幢寺也是一座美丽的寺院:“一系列大而漂亮的殿堂或独立的庙宇,都建造在石砌的平台上,殿前有宽阔的花岗岩石阶,周围是低矮的石头护栏,由花岗岩的石柱分开,石柱撑持着上面的屋顶。建筑物的各种色彩、挂在里里外外柱子上的金字条幅,构成一种欢快的美妙气氛,特别对外国参观者是这样。僧人的住处与大殿分开,并排地列于东西二侧,长度与寺相等。住持的屋子也和别人一样,朴素而舒适,有一间会客室,陈设着好的家具,另一间相邻的屋子里有一个供着佛像的神坛,佛像前有永远点着的线香,还像通常一样,有一盏长明灯。”(亨特《旧中国杂记》)正是海幢寺积聚了各种元素,使它与“外销画”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向外推介的重要对象之一。

  所谓的“外销画”是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中国画师用西方的颜料(水彩、水粉、油彩)与毛笔,用中西结合的写实技法(西画透视法、明暗调等与传统工笔),画出一张张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17世纪时,这种绘画作品从中国沿海出口到欧洲。因为“外销画”是专门用于出口,为外国人生产的特制产品,它的经济效益是首位的。其次是艺术水准,生产这种产品的人都是体制外和圈外的一些专业画手,也许他们没有多大名气,有的人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姓名,就像中国佛教史上的洞窟壁画与雕像的创作者,虽然不为人所知,但是却留下了传世作品。外销画的作者们也是这样,他们绘制了成千上万幅作品,却从来没有留下自己的英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光明,践行了中国佛教利他的菩萨精神。

11.jpg

  ▲外销画上的海幢寺方丈室

  18世纪中后期,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应对西方的通商口岸,外销画在广州被大量生产。海幢寺能够

  入画,受到外国人的青睐,一方面是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儒释道三教之一的佛教元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寺院里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等等元素。江滢河在《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一书的引论中指出:“外销画种类繁多,题材丰富,1984年,英国学者克雷格·克鲁拉斯(Craig Clunas)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外销水彩画》( Chinese Export Watercolours),是首次专门以广州外销水彩画为内容的专题研究。作者主要以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Victoria & Albert Museum)所藏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130幅中国外销水彩画为研究对象,参考英国其他博物馆的藏品,通过对相关档案的整理分析,分别从水彩画的各种题材,如自然风光、外销商品制作、中国社会风俗、人物图、生物品种图等内容,论述了水彩画的制作方式、历史作用以及西方人的观感等。”而在19世纪末出版的《广州、西江和澳门旅游指南》上,刊载了广州沙面宾馆出售外销画的广告,向外国游客介绍了30种可供选择的描绘“广州风光和中国人生活”的绘画,“内容包括澳门风光、外国汽船、广州沙面景色、孔庙、文昌庙、金华庙、河南寺、花塔、广州城墙、中国人家庭生活、中国刑罚图、中国农村风光等等”。这里的“河南寺”就是地处广州城南、珠江岸边的海幢寺。12.jpg

  ▲ 外销画上的海幢寺经坊

  西洋画与中国画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画种,两者在审美和技法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表现的画风更是南辕北辙。然而用西方的写实技法来表现海幢寺,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应是首例,其意义非常重大。海幢寺是中国文化特色寺院,作为外销画素材,自然不会是来料加工,只能是由人工创作而成。据介绍,现在所见与海幢寺有关的组画共91幅,它们皆分为两组不同的人所画,说明这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创作者。其中第一组43幅,殿堂建筑22幅,佛像19幅;第二组48幅,殿堂建筑23幅,佛像24幅。 “43”与“48”一组, “22”

  根据清代夷务管理制度的规定,西洋人不能随意离开商馆区,每月仅可以去河南海幢寺和花园等处游览两次,且必须在行商的陪同下进行,并有人数限制。他们只能在广州城外珠江沿岸的十三行区租赁行商商馆居住和囤货,活动范围极其有限。嘉庆、道光年间,广州河南万松园和海幢寺一带,成了官方指定的洋人游散之地,因而这些花园风景也成了外销画的题材。

  清代外销画的形式主要为三种:第一种是版画,第二种是水彩画,第三种是玻璃画。三种不同的形式,决定于使用的不同材质,如第一种使用铜板或木板,第二种使用纸张,第三种使用玻璃。就画作的内容,有按客户要求来料加工的,有按客户要求进行创作的,总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外销画的制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活跃了外销画的销售,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市场并且扩大了影响。

  “而广州河南海幢寺作为外国人在广州难得的游览之地,不仅仅反复地出现在西方人的游记中,同时也是外销画中非常抢手的题材”。海幢寺题材的外销画怎样“非常抢手”,笔者孤陋寡闻,现在不得知,只好以俟来日。但是我们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感受到海幢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证明了前面所说的海幢寺是广州府里最重要的寺院之一。

13.jpg14.jpg

▲外销画上的海幢寺山门             ▲现今海幢寺山门牌坊

15.jpg16.jpg

▲ 外销画上的海幢寺天王殿                     ▲ 现今海幢寺天王殿

  西洋画与中国画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画种,两者在审美和技法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表现的画风更是南辕北辙。然而用西方的写实技法来表现海幢寺,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应是首例,其意义非常重大。海幢寺是中国文化特色寺院,作为外销画素材,自然不会是来料加工,只能是由人工创作而成。据介绍,现在所见与海幢寺有关的组画共91幅,它们皆分为两组不同的人所画,说明这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创作者。其中第一组43幅,殿堂建筑22幅,佛像19幅;第二组48幅,殿堂建筑23幅,佛像24幅。“43”与“48”一组,“22”与“23”一组,此二组数字相差不大,表明海幢寺入画的景观基本被纳入,重要的亮点没有被遗漏。

  通过观看海幢寺的组画,再结合历史资料,我们对海幢寺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等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仅举一例加以说明。《岭南百咏续编》记载:“寺内所有之绿色砖瓦,均舒福晋所布施。初,两藩营造府第,咨请部示,恳照王贝勒制式,得用琉璃砖瓦,以及台门鹿顶。嗣奉部驳:‘民爵与宗藩制异,察平、靖两藩均由民身立爵,所请用绿色砖瓦之处,碍难准行。’时粤东启窑,砖瓦皆成,而未敢擅用,乃尽施诸佛寺,若粤秀山之观音寺、武帝庙及大佛寺,皆此种砖瓦也。今寺之香积厨、大斋灶,尚是螭砖砌成者,近为古董家易去殆尽矣。”

  清朝统治者官员则按品级分配房屋,规定:“一品官给房二十间,二品官给房十五间,三品官给房十二间,四品官给房十间,五品官给房七间,六品、七品官给房四间,八品官给房三间,拨什库(领催)摆牙喇(护军)披甲给房二间。”同时还规定了对颜色,包括琉璃瓦的使用。《大清会典》记载:非皇家特许,普通大臣和百姓绝不能使用琉璃,对不同等级的建筑,所用的琉璃瓦有严格的规定。如黄琉璃瓦用于帝王宫殿、陵庙,如北京故宫、明十三陵等;绿琉璃瓦用于王府;青琉璃瓦用于祭祀建筑,如天坛祈年殿,屋顶铺纯青琉璃瓦,象征青天;黑琉璃瓦、紫琉璃瓦等多用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在《大清会典》中有具体使用琉璃瓦的情况:坛庙规制,圆丘在正阳门外南郊,形圆象天,南向三成,上成径九丈,高五尺七寸。……甃以绿琉璃……皇穹宇南向环转八柱圆檐,上安金顶。……陛殿庑覆瓦均青色琉璃。祈年殿制圆外柱,庑各九间,覆琉璃。圆丘内壝北门后为皇干殿五间,上覆青琉璃。社稷坛,甃以四色琉璃砖,各随方色,覆瓦亦如之。拜殿防门均上覆黄琉璃。月坛具服殿北门东角门一覆瓦均绿色琉璃。大成门神库凡正殿正门,均覆黄琉璃。崇圣祠神库,凡正殿正门,均覆黄琉璃。先农坛观耕台四周黄绿琉璃。显佑宫后殿凡正殿门楼均黑绿琉璃。火神庙钟鼓楼、庙门外牌坊覆黄绿琉璃,殿覆绿琉璃等等。

  早在明代,四川阿坝土司建的宅院因为进间超过九进,违反朝廷规定,只好将其捐给佛教,取名黄龙寺。绿色砖瓦则是朝廷主要用在祠庙,像天坛、日坛和先农坛等建筑上。平南王尚可喜是以平民而进爵位,不能享受因皇族而进爵位的待遇,所以这是违规。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过,“而未敢擅用,乃尽施诸佛寺”,只好将违规制造的砖瓦捐给寺院,促成了海幢寺建筑的辉煌。虽然在当时有人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寺院是什么样子,现在有了外销画的图像后,什么颜色的琉璃用在了哪里,一目了然,补充了文字的不足。可见外销画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还能裨益历史,海幢寺的外销画就是明显的一例。

17.jpg

  ▲外销画上的海幢寺祖师殿

  海幢寺人文荟萃,历代不乏名家游记。但古人文章好简,托物言志含蓄隽永,有时不免得意忘形,缺之细枝末节,极少有像《徐霞客游记》那样据景直书的。而西方人的游记,带着异国情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始终雾里看花,似是而非。这是文字的限制,而图画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例如海幢寺藏本的海幢寺图中的海山门(外门)和码头,通过这幅约18世纪末的纸本水粉画,对照沈复《浮生六记》中游海幢寺的描述:“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余抱,阴浓如盖。”以及康熙年间,王士祯雨中游览海幢寺所记:“冒雨发舟二里抵寺门,木棉方花,望如赤城之霞。”极富诗意,令人油然向往。文字和绘画交相辉映,穿过百年岁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禅寺丛林,从来不曾湮灭,一如既往,独守清静,屹立于珠江南岸。

  海幢寺的僧人多为文人出身,至清朝末年犹有结社吟诗的传统,所以时人赞之:“诗教之别传于法门韵事。”这些学问大家皈依佛门,除了大力推动岭南佛教文化的蓬勃发展,也使海幢寺的风格有别于传统寺院,比如图中的方丈室、经坊、祖师殿、毗卢阁。像方丈室,其实就有文人书屋的韵味,屋内寂静无人,壁挂山水中堂小对,内设几案龛灯。屋前数株古树相对而立,叶落待尽,寒枝舒展。如果把庭院搬到纸上,其实就是弘仁、八大山人疏淡清寂的诗僧禅画。2017年5月,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四僧书画展。其中有弘仁大师的松竹幽亭图扇页,自题有诗句云:“晨兴抚几闲涂抹,藉此松筠涤秽尘。”松柏有心,竹箭有筠,可以涤秽尘养节气。《礼记·礼器》篇:“其在人也如竹筋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内无怨。”古代文人无论写文章作画还是园林布局,往往喜欢托物言志。寺中有园,园即是寺。海幢寺的园林风格,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历代禅师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寺园布局,有禅韵、有雅意、有风骨。特别是海幢寺地处八达之衢,立佛国净土于红尘中,清幽淡雅与熙来攘往,让入寺信众游人形成

  强烈的反差。

  一个叫汤宁的外国医师这样描述他从码头踏进山门那一瞬间的反差心情:“这个地方就像对岸郊区最坏的地方,在每一个角落里,你都会碰上饮食和赌博的摊子,就像挤塞的大道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可是当你通过一道只可容纳一个人的小门之后,你会大吃一惊。场景完全改观,接着刚才的混乱而来的是一股庄严、宁静的气氛。 ”

  西方人虽然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对于美好的东西,有些是可以不用通过语言文字就能感受到的,就如风靡欧洲的江苏小调《茉莉花》。在西方人的眼中,海幢寺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中国传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翻开他们的游记,有精致的园林,有雄伟壮观的殿堂,有神秘的宗教仪式,有死生契阔的友情,有烈日秋霜的旧朝遗老,有舍己为民的慈悲圣僧。这些故事,甚至有些是传说,已经成了海幢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口耳相颂,在欧洲广为流传。 ■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