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族宗教文章精选之二

发表时间:2019-06-26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广州以“四化”建设提升超大型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能力

  文│闵祖初

  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能力,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广州作为常住人口超过1490万人(2018年数据)的超大型城市,56个民族族别齐全,少数民族人口约8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占72万人。近年来,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能力,着力加强信息化、专业化、法治化、社会化建设,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动态”管理。立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主体、流动性强的实际,着眼于动态管理目标,注重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来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信息系统。一是在全国率先搭建一个民族宗教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广州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在全国率先建立“民族宗教大数据综合运用平台”系统,实现民宗、公安、人社、旅游、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等多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和动态搜集、汇总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情况,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构建一套由社区网格员到镇(街)、区、市的信息通道。把民族事务纳入全市1.9万多个社区网格员的职责,把少数民族人口信息采集、民族成份更改指引、办理信仰伊斯兰教10个少数民族死亡人员殡葬证明等民族事项纳入全市网格化管理,凡进入社区租住房屋的少数民族群众均纳入登记统计,从最基础层面采集人员信息底数。三是依托“四标四实”(“深化平安有序、规范城市管理”专项行动,建设标准作业图、标准地址库、标准建筑物编码、标准基础网格,查实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构建一张数据共享的网。我市2017年4月开始开展“四标四实”行动,民族宗教大数据综合运用平台与“四标四实”系统加强对接,对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推进“精准”服务。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风俗习惯、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加强针对性服务管理,确保服务更加精准有效。一是成立城市管理的专业工作队伍。市公安局专门成立由维吾尔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干警组成的民族工作队;城管部门在少数民族较集中的街道,通过招聘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青年,协助做好城管工作;在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区和街道(镇)配备民族专干,配合各方共同做好基层民族工作。二是创建少数民族服务专项平台。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街道(镇)建立23个“民族之家”、一批“两站一队”(少数民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法制宣传,加强与各族同胞沟通联络和日常管理。三是挖掘专业研究资源。每年由财政安排一定经费,向社工机构、科研单位、律师事务所、民族团体,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等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开展社工服务、法律援助、法制宣传、民族工作专题调研等。

  三、加强法治化建设,落实“依法”治理。将依法治国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民族工作当中,强化法治思维,将城市民族事务管理纳入依法治理轨道。一是制定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规范性文件。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见》《广州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方案》等,为加强民族事务依法依规管理提供制度支撑。二是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清真寺、服务站、商贸区等重点部位公开设置法制服务宣传栏;印制《广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指南》,拍摄《来穗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服务指南》宣传片、拉面行业法制宣传动漫视频等,定期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代表参加的法制宣传活动,引导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三是坚持依法处置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严格区分一般问题和民族问题,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目前我市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加强社会化建设,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根据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特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建立完善城市民族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统筹领导机制。市委、区委都建立由党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委对民族宗教工作的统筹领导和谋划部署,整合各方面力量,构建强有力的民族工作格局。二是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两头对接。市、区两个层面分别与新疆、青海、四川、甘肃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输出地政府及其驻穗办事处,或签订协作共管协议,或建立协调联络机制,为及时妥善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持。三是引导经济社会主体参与民族事务治理。全市建立了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等14个民族团体,凝聚各民族精英、优秀代表人士,组织开展联谊、座谈、走访慰问、文艺表演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企业家、工商户积极参与民族事务,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等服务,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

  扶危施仁术济世执道心

  ——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门诊部纪事

  图文│吴冰封

1.jpg

  ▲纯阳观慈善道医馆正门

  在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101-1号,凤凰岗汽车总站旁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屋檐,屋檐下大门两边挂着一副对联,书法古朴,上联书“扶危施仁术”,下联书“济世执道心”。屋檐上一个大大的匾额写着“慈善道医馆”。这里是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门诊部,全国第一家正式在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合法注册的慈善中医门诊部。

  一、继承传统,慈怀济世初心不忘

  (一)道医精神和道教慈善传统

  道教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信仰,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发展与道教关系密切,自古以来就有“医道同源”“十道九医”的说法,可见道医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医药学家,如葛洪、孙思邈等,都是道教祖师。他们对祖国医药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他们所秉持、展现、流传下来的“慈怀济世”道医精神则更值得我们崇敬、发扬。

  孙思邈祖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教授,通过对葛洪祖师药方的研究,取得了治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的科研成果。葛洪祖师“上医治未病”的理念,更是中国预防医学的先驱。

  《道德经》说:“吾有三宝……一曰慈。 ”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太平经》强调:“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提到:“人之所贵者,生。 ”可见,道教认为,在天地万物中,“人命最重”;一切善行中,“寿最为善”。道教对生命的尊重,具体体现之一便是将救助生命作为行善的第一要务。

  历代祖师的仁心仁术,道教经典的谆谆教诲,勉励着广州道教界将道医精神代代相传。时至今日,悬壶济世已成为广州道教慈济众生的优良传统。

  (二)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的成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根据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第三十八条、五十二条、五十六条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可以依法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并受法律保护。

  广州市道教纯阳观自恢复开放以来,长期坚持开展道医养生公益活动和义诊服务,热心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市民宗局和海珠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纯阳观集合善信贡献,在革新路建立了慈善中医门诊部(慈善道医馆),主要为社区困难群众提供常规化慈善医疗服务,为群众解除疾病痛苦。

  广州纯阳观慈善道医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真意助群众健康”为宗旨,依法依规配备专业医师药师,以道医的慈悲精神,以专业的医药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慈善医疗服务。慈善道医馆设立中医科、中药房和心理科,中医科包括中医坐诊、针灸、推拿等项目,心理科包括心理咨询、成人心理减压和睡眠障碍等。慈善道医馆的成功建立,标志着纯阳观慈善义诊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更加专业化、规范化。门诊部完全按照正常行政审批手续注册登记,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专业进行慈善义诊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2.jpg

  ▲道长为街坊免费测量血压

  可以说,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是广州市道教界继承弘扬道教道医传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尝试和探索。

  二、创新发展,专业服务打造品牌

  (一)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的定位与实践

  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立足社区,致力于打造一个以道医慈悲精神为核心、惠及千家万户的健康平台,并正逐步完善服务体系。目前,慈善道医馆设有康复(中医理疗、针灸、艾灸、血液平衡、肠道调理、经络调理、智能设备、健康咨询、远程医疗、健育教育、医疗陪护),医疗(门诊服务、健康体检),保健(健康专题讲座、养生教学)和护理(看护检测、复健调理)等项目,旨在为群众提供综合、完善、专业的服务。

  慈善道医馆正式开诊后,依托优秀的专家团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努力为社区低保、困难群众提供慈善医疗服务,定期举行慈善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受到了社区群众的好评和热心支持。

  此外,慈善道医馆坚持医德为先,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及义工志愿者,学习历代道医祖师慈怀济世的精神,加强医德医风修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坚持仁心仁术、爱岗敬业,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人性化贴心服务,把患者利益、需求和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二)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的创新与探索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因应实际情况和需求,慈善道医馆也在服务方向和项目定位上进行着探索与创新。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长者的健康需求日益增多。从实际情况来看,社区老人的子女普遍是上班族,不能时常陪伴在老人身边,有的长者甚至是独居或者在养老院,子女不在身边。长者因为年龄的问题,对突发疾病的应对速度和能力降低,可能会遭受不可挽回的伤害。同时,精神赡养是老年人的一项重要需求,子女因工作或其他因素,大多把赡养义务简化为物质供养,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

  对此,慈善道医馆探索推出了“社区医养结合”项目:一是让慢性疾病通过专业调理得到改善,使长者身体健康情况逐步好转;二是对于精神情绪困扰的长者,通过舒适的环境和医疗关怀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三是立足社区,使长者踏出家门,融入同龄朋辈中,为老年人建构社交环境,满足精神交流需要。

  今后,慈善道医馆会继续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改进提升,坚持以老年病、慢性病康复为主要特色,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特色项目,解决社区群众的实际问题。

  (三)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的粤港合作

  粤港两地道教同源同信,一脉相承,文化交流密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为了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广州道教纯阳观紧密联系香港道教蓬瀛仙馆,发扬道医慈悲精神,共同做好公益慈善事业,在慈善道医馆发展上加强合作,蓬瀛仙馆积极支持慈善道医馆的慈善医疗事业发展,每年向慈善道医馆捐资30万元。

  2018年9月14日,香港道教联合会会长、蓬瀛仙馆理事长梁德华道长,蓬瀛仙馆副理事长林赤有道长、蓬瀛仙馆副理事长欧振成道长带领蓬瀛仙馆众理事们参加了广州纯阳观慈善道医馆开业庆典,并现场签订捐助协议。这是粤港道教界在大湾区文化交流建设中合作共建慈善事业的良好开端。

  结语:道为仁心,医为仁术。道医精神,医德为先。以慈悲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降病魔。以苍生大医的精神,解广大群众的疾苦。广州道教纯阳观慈善道医馆今后会继续弘扬道教道医传统,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推动道教公益慈善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更优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

  用心浇灌友谊之花

  ——记中德基督教青年会交流之实践与成效

  图文│曾忱

  广州(简称穗)、纽伦堡两地基督教青年会自2011年开始接触往来,至今年伙伴关系迈入了第9个年头。截至2018年底,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共接待德国会员志愿者、干事同工等共26批次399人次来 穗交流;组织干事同工、青年志愿者、亲子会员等共24批次102人次访问德国。中德基督教青年会平台上的人员往来、交流,数年从未中断,累积的不仅仅是活动的次数和参与的人次,更是中德青年之间的了解、信任与情谊,是对彼此国家形象、政策理念、传统文化、发展现状的更加直观而全面的认知,是对基督教青年会“使他们都合而为一”理念与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深切体认和切实躬行。本文通过回顾中德基督教青年会尤其是穗纽基督教青年会的交流合作历程,试梳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外事工作在促进宗教公共外交、社会服务发展以及中外民心相通三方面的作用,为未来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更有效地担当“民间外交使者”的责任做好准备。

  展示中国宗教政策及实施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包括公共外交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宗教政策和实践,是当前中外之间“互相认知水准最低、信任赤字最大、分歧最为严重”的一个领域,是一个比较难讲述的“中国故事”。中国宗教公共外交近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弥合国外对中国宗教以及宗教政策的媒体报道和公共印象与中国实际宗教国情之间的差距。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团体,但由于自身作为基督教背景社会服务团体的性质,对外交流的对象覆盖了他国对宗教事务有所参与、了解和关注且有着不同社会角色和资源的海外人士,如包括基督教青年会理事、会员、志愿者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他国与当地基督教青年会有密切联系甚至业务合作的教会及教会背景的社会服务机构,他国关心和支持当地基督教青年会事工发展的各级政府官员等。而这正构成了他国最广泛的对中国实际宗教国情最感兴趣的群体,是“中国故事”热心而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受众,也构成了中国宗教公共外交最广泛的海外群众基础。

  德国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欧洲国家,基督教的理念和文化色彩随处可见。在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与德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交流活动中,能感受到德方对于中国当代宗教政策与实践的好奇与关注。而在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对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对外交流活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通过“走出去,适时答疑解惑”和“请进来,主动展示宣传”的方式,德国朋友的诸多疑问也都得到了及时妥当的回应。在历年的访穗交流活动中,德国来宾不仅多次见证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领导指导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大型公益活动和交流接待活动,并与该局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政府官员对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发展的关怀与重视,体会到了政府对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搞好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的期待与支持。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开放包容的心态,谦逊、服务的姿态,无疑是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打折扣实施的直观体现,是宗教领域“中国故事”的生动阐述。

  促进机构自身服务专业化及社会服务行业的交流与发展

  “增进经验交流以提升服务质素”是两地基督教青年会伙伴协议载明的合作目标之一。穗纽两地基督教青年会自建立伙伴关系以来,合作举办了中德艺术展、青年交流营、赴德亲子营、社会服务经验交流、社会工作研讨会、干事同工交流计划、青年志愿者实习计划、中德青年赴罗马尼亚服务营、穗纽基督教青年会英国伦敦寻根之旅等多项事工。这些事工由单次到常规、由短期到长期、由基督教青年会层面到社会层面,由服务体验到经验研讨、由一方邀请到共同策划,为两地人民尤其是青年之间的深度交流、学习互鉴、合作实践提供了机会。

  穗纽两地基督教青年会还通过合作事工,培育具有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与志愿服务骨干。两地基督教青年会自2014年启动干事同工交流计划,目前,已有5名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同工赴德国纽伦堡开展为期2至3个月的交流。期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同工参与到不同服务事工当中进行观摩学习,并且全程参与当地暑期营会活动的组织执行工作,从而深入了解了德国团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提升了在跨文化团队中的工作能力。同期开展的还有穗纽青年会中长期青年志愿者实习计划,目前,已有8名德国青年通过此项目在广州开展为期10个月的社会服务实践。从他们书写的心得分享中可知,在穗期间的经历完全超出了他们对于中国和广州的想象,彻底更新了他们的认知,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也令他们与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同工、会员会友建立了真挚而深刻的友谊。2017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首次选派1名青年赴德国纽伦堡进行为期10个月的社会服务实践。该青年顺利通过了德国基督教青年会大学的选拔,于服务期结束后留德继续深造社会工作专业素养。选派青年赴德长期交流实习,目前已逐渐成为两地基督教青年会的一项常规合作事工,为穗纽两地社会服务行业培养了一批跨文化领导力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民间持久关系与深度互信的建立

  在纽伦堡基督教青年会的会所,有一间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中国文化屋”,里面摆放着历年来中德两国尤其是穗纽两地基督教青年会友好往来时,德方收到或自行购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纪念礼品 ——中国结、水墨画、书法作品、折扇、茶叶、中文书籍。它不仅是一个展览室,更是一个使用率极高的活动室。到纽伦堡基督教青年会实习交流的广州青年、当地的华人会友,每当思念祖国和家乡时,都会到这里来;而纽伦堡基督教青年会服务的当地儿童、青少年、长者、家庭以及世界各地的难民,也能够通过这间“中国文化屋”,聆听曾赴华交流的会友讲述那些真挚动人的友谊故事,从而对“中国”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对提倡“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东方文明、对“中德友谊”产生直观的感受。而这仅仅是穗纽基督教青年会友好交往、促进民心相通的一个缩影。

3.jpg

  ▲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开展中德文化交流,搭建友谊的桥梁

  2015年9月28日,来自德国各大城市、香港、广州、伦敦、开普敦基督教青年会以及欧洲基督教青年会的代表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Wernfels城堡举行会议,旨在借鉴广州、香港、纽伦堡三地基督教青年会伙伴关系的成功模式,探讨建立欧洲基督教青年会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尤其是市会与市会间的新的伙伴关系。2018年9月,巴伐利亚州基督教青年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与中国内地基督教青年会合作伙伴关系的决议,超过100家德国基督教青年会在会上表达了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期待。这意味着穗纽基督教青年会成功运作多年的合作模式有了更大的需求与空间。

  同年11月,以总干事麦克为领队的巴伐利亚州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团到访广州。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特别安排德国代表团与中国内地基督教青年会代表进行工作会谈,并分享了穗纽两地的合作经验。年底,穗纽基督教青年会梳理了中长期青年志愿者实习计划的选拔流程。该流程牢牢把握“以我为主”的外事原则,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德两国青年会国际事工运作模式的实际差异,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为之后中德两国更多伙伴基督教青年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参考。

  结语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交流大会上所指出的:“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诚然,挖掘和分享不同文明中有利于人类进步发展的共性价值,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

  在穗纽两地基督教青年会多年相互交流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德意志文化深邃的哲学意味和中国儒家中道和合的意蕴交相辉映,其中所蕴含的博爱、平等价值观念竟有如出一辙的异曲同工之妙,彰显的是人类共有的美善本性。面向未来,期待我们用心浇灌的中德基督教青年会友谊之花盛放在人类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百花园里,更加艳丽芬芳、光彩动人! ■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