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族宗教文章精选之四

发表时间:2019-12-20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在广州的壮族同胞以勤劳勇敢开创美好生活

图文|闵祖初

1.jpg

▲花都区花东镇花侨社区文艺活动    ▲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茶园   

  一条珠江,源远流长,在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带的广袤区域,流淌着红水河、左江、右江、柳江、桂江等重要河流。大河两岸,木楼青瓦,稻米飘香,蔗海蕉林,瓜果满枝。这里是壮族同胞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美丽的岭南,美丽的壮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

2.jpg  3.jpg

▲ 社区壮族干部梁运青反哺家乡    ▲ 壮族青年企业家黄兆勤聚力扶贫

  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新中国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 “布壮 ”“布土 ”“布农”“布泰 ”“布班 ”“布陇 ”“布诺 ”“布衣 ”“布民”“布越 ”“布寮 ”“布雅衣 ”“布曼 ”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僮”这个字,也读 “壮”,在《辞海》中有几种解释。1965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国务院决定把 “僮”改为“壮”,把“僮族 ”改为 “壮族 ”,体现了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

  目前,在80多万在穗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约有30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有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

  壮美花侨 乐也融融

  来自广西贺州的壮族姑娘梁运青,两年前,在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港头社区居委会任职。在此之前,梁运青在花都一家工厂,当了三年的设计人员。得益于广州试点选配非户籍委员的政策,让她能代表社区 “两委”,开展非户籍群体和人口的管理服务。而她的日常工作,就是走家串户。这让她一个外地人,迅速熟悉当地情况。

  在平时工作走访过程中,梁运青发现,自己所在的港头社区可不简单。这里有着中国外交史上一条不能被遗忘的支流。港头社区的前身是创办于1955年的花都华侨农场,是国家为安置归国华侨而创办的。当时中央侨委制定了 “有家归家、有亲投亲、面向农业、自力更生 ”的安置方针,划出土地,让归难侨从事农业生产,安心定居。这里汇聚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据统计,在港头社区归侨安置房小区,居住着5000多位归侨和侨眷。由于归难侨的先辈们生活在原居住国的时间可追溯至清朝中期。因此,归难侨在生活习俗上都有着深深的原居住国文化烙印。由于多元文化并存,这里也被人称为 “流溪河畔的小东南亚”。

  归国壮族侨胞们对半个世纪以前的经历依旧记忆犹新、不胜感慨:回想踏上国土的那一刻,尽管当年还是稚气未脱的青葱少年,然而一腔热血,来到广州,便决心建设祖国。在祖国温暖怀抱中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壮族侨胞们经历海外的漂泊,沐浴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其他55个民族同胞一样,在感恩大时代的同时,同样也寄希望把这一份独特的人生经历,浓缩成文化艺术传承后人,激励后人。

4.jpg  5.jpg

▲ 壮族美食——米粉蒸肉、五色饭

  在梁运青工作的港头社区,是一个多民族家庭组成的社区,接纳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他们之间超越语言、服饰、饮食、风俗等表征,于平凡中显出非凡,由寻常中历久弥新,最终抵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美美与共的境界。

  科技扶贫 反哺家乡

  作为一名壮族青年,依托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1994年黄兆勤以公费生资格,入读当时的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从此踏上了广州—— 这座梦想中的现代化大都市。

  工作之余,黄兆勤会跟朋友一起,品评自己家乡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出产的茶叶。每每这个时候,他总在思考,公司的投资板块曾成功把广西北海合浦县的茶园发展起来,能不能依托“农业+旅游”,也为自己家乡的茶园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呢?

  作为一名从大山走出来的壮族青年,如何借助自身的城市资源、企业资源、市场资源等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和开发家乡连山农副产品产业,黄兆勤从未止步。他总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发式扶贫才能解决根源性贫穷,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才能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帮助更多族胞就业创业。

  从2015年开始,广州市天河区对口帮扶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黄兆勤自然也想出一份力,他萌生了成立广州连山商会的想法,去帮扶家乡的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发挥桥梁作用。他用勤奋、智慧为自己闯出一片天,艰苦的创业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点滴行动温暖着周围的一切,就像当年那个坚定地举着火把,一步步从田埂走出大山,走向羊城的青年。

壮族风情 稻米飘香

  勤劳的壮族先民,不仅是制作各种劳动工具的高手,还是种植水稻的先锋。历经数千年,一种以水稻为核心的专属文化便诞生了,这就是专属于骆越、西瓯民族后裔的那文化,也叫田文化、稻作文化。

  五色饭,壮族等少数民族最有特点的美食之一。顾名思义,是有五种颜色的饭,除去糯米的本色白色,剩下的四种,分别用紫贝菜染成的紫色,苏木或者桔槿染成的黄色,香枫叶染成的黑色,以及洛神花染成的红色组成。

  而另一道看似普通却充满智慧的米粉肉,则是在物资匮乏年代发明的。肉也要经过腌制,蒸30分钟才能裹米粉。而米粉必须以慢火炒米,炒至金黄色碾碎,这样才脆才香。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的“柳江人”。文化是昨天沧桑的历史,源远流长,记忆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壮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在开辟南疆,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方法,开发南海、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发明棉麻纺织,铸造铜鼓,建造杆栏,培养热带亚热带水果,保卫南陲领土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6.jpg

▲ 朝鲜族语言文化小课堂


开垦出“水稻之乡”的朝鲜族在广州传唱勤奋与美的歌谣

图文|闵祖初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阿里郎越过那含恨的山岭 ……”这是朝鲜族男女老少皆喜欢的民谣《阿里郎》。相传朝鲜族的祖先曾在上古时期有过民族大迁移,当他们越过阿里郎山岭的时候,创作了这首民谣。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的移民及其后代构成的民族群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目前,全国的朝鲜族人口有200多万,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开垦水田是朝鲜族的一大贡献。朝鲜族同胞克服了东北地区无霜期短、气候寒冷等困难,开荒拓土,积极试种水稻,使水稻在我国东北地区成功生长起来。朝鲜族居住的吉林延边等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 “水稻之乡 ”,享负盛名的五常大米、延边大米,就是当地的特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朝鲜族同胞离开自己的故土,进入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城市务工,或从事餐饮、旅游、贸易之类的经济活动。其中在广州生活的朝鲜族同胞大约有2万多人。

  朝鲜姑娘 爱在广州

  金梦,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0年前,刚毕业的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于是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作为自己的第一个落脚点。当时,初来广州的金梦没想过要在广州安居扎根,只想借着广州这个祖国的南大门看看世界,一两年后就回东北。没想到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金梦来到广州半年后,认识了番禺区的汉族小伙子黄伟忠,从此与广州结下不解之缘。虽然刚认识的时候,两人的语言交流不太顺畅,但情感的表达总能突破语言的限制。羊城小伙子黄伟忠不会花言巧语,把对金梦的爱慕融入到一言一行的实际行动中,用真心打动了朝鲜姑娘金梦的心。认识8个月后,两人喜结连理。

7.jpg  8.jpg

▲ 金梦与丈夫黄伟忠研究设计米糕造型   ▲金梦制作的米糕,宛如艺术品   

  金梦成为广州媳妇后,把朝鲜族最富特色的食品米糕也带到了广州。米糕是朝鲜族的传统食品,人们在孩子百日、周岁,或者生日、结婚等特殊的日子里,都要吃米糕来祈求平安。金梦跟丈夫在广州赤岗经营着一家米糕工作坊。金梦专注于米糕的创作,丈夫黄伟忠则默默支持她。金梦做的米糕用料讲究、色彩丰富、造型精致,恍若一件件艺术品,深受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朝鲜族同胞的喜爱,他们在这里结婚、生孩子,都喜欢到金梦的米糕工作坊订上几盒米糕。做了十几年糕点的金梦在2019年拿下了 “第20届大韩民国国际料理&烘培竞赛金奖 ”和“2019年传统糕点展示金奖”等两个韩国料理界的重磅金奖。

  不知不觉间,金梦与丈夫携手相伴走过近30个年头,他们的女儿已长大成人,一家人和乐融融。拍摄《民族同心圆》时,金梦说,偶尔她也会回家乡延吉,但是在那待一个礼拜就想快点回广州,因为她爱广州。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广州的开放、包容与和谐,助金梦顺利融入,在这里立足扎根、安家乐业,收获爱情、亲情和事业。

  绚丽文化 多彩生活

  对于能歌善舞的朝鲜族来说,民间舞蹈一直是他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朝鲜族民族舞蹈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五六岁的儿童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都能踩着长鼓节拍或伴着民歌的优美旋律尽情欢舞。在广州,就有一个由朝鲜族舞蹈爱好者组成的故乡艺术团。故乡艺术团最初只是广州的一个朝鲜族舞蹈兴趣班,随着来穗朝鲜族同胞的增多,现已成为一个朝鲜族业余艺术团,现有团友30多人,年龄跨度从30后到80后,年纪最大的团友是1938年出生的,最年轻的是1982年的。每周日上午9点,艺术团的舞蹈爱好者都会来到海珠区的一个舞蹈室,排练长鼓舞、长袖舞等朝鲜族传统舞蹈。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舞蹈之一,长鼓舞的典型动作有柔和细腻的扛手、伸肩、喜鹊步等,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一边敲击节拍一边跳舞,身、鼓、神融为一体。

  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下一代传承、发展。朝鲜族素有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全国56个民族中,朝鲜族是率先实现小学和初中教育普及和青壮年文盲扫除的民族。在广州市白云区新市,就有一个朝鲜族语言文化小课堂,主要教授周边居住的朝鲜族家庭的小朋友朝鲜语、汉语、朝鲜族歌舞、传统习俗、中华传统文化等,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的种子。

  特色美食 尽在广州

  在朝鲜族的风俗文化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与其从事水稻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饮食以稻谷类和蔬菜为主,一般以米饭为主食,以菜汤为副食,兼备各种风味小菜,例如石锅拌饭、大酱汤、泡菜等都是朝鲜族同胞喜爱的佳肴。

  泡菜是朝鲜族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在饭桌上,如果没有泡菜,就像熬好的肉汤里没有放作料一样,缺少了灵魂。享有盛誉的泡菜,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在《民族同心圆》栏目中,广州经营朝鲜族餐饮的朝鲜族同胞黄永淑为大家展示了泡菜的做法:要先用盐把大白菜腌制6到8个小时,然后把梨丝、萝卜丝、葱段、生蚝、虾酱、鱼露、白糖、米浆、味精和辣椒面等材料按比例加入并搅拌,最后把制作好的酱料均匀、充分地涂抹在腌制好的大白菜上面。黄永淑说,做泡菜有两个关键,一个是盐的量要适中,太咸太淡都不行,一个是辣椒面的质量一定要好。朝鲜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当季青菜不宜储存,而腌制白菜既可即食也可冬藏,口味酸辣适中、清爽可口,备受欢迎。

  烤肉也是朝鲜族同胞喜爱的佳肴,一般采用牛肉、猪肉等,烤好的牛肉蘸作料或用生菜包着吃,生菜、蒜片、青辣椒片和黄酱等都作为烤肉的配套一起上桌。据黄永淑介绍,烤肉最讲究火候,烤的过程中不断翻转肉片,使每个部位受热均匀,这样口感最好。其中猪肉要烤至金黄色,牛肉要烤至七八分熟、外焦里嫩。

  在黄永淑经营的餐厅,除了常见的朝鲜族菜肴,还有她家乡特有的炒山叶。黄永淑说,每年家乡出山菜的时候,她家里就采摘很多,把这些山菜带到广州,分享给朋友和顾客,让在广州的朝鲜族同胞解解舌尖上的乡愁,也让广州的各族同胞尝尝她家乡的地道美食。

9.jpg  10.jpg

▲朝鲜族同胞黄永淑制作泡菜          ▲ 朝鲜族舞蹈长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多年前,吃苦耐劳、富于开拓精神的朝鲜族同胞,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在严寒的东北地区开垦良田、种植水稻。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带领各族群众在奔康致富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如今,朝鲜族同胞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在美丽的南方花城,继续传唱勤奋与美的歌谣,为城市的经济活力添彩,为美好的生活奋斗,共同绘出一幅多民族安居乐业的画卷。■


三元古观历千年风霜 新颜新貌展时代风采

——广州市道教三元宫举办建宫1700周年庆典活动纪实

文│江姗

11.jpg

▲ 庆典活动开幕现场

  2019年12月9日至12日,由广州市委统战部、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指导,广州市道教协会主办,广州市道教三元宫承办的国运昌盛,道业兴隆——广州市道教三元宫建宫1700周年庆典活动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旨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宗教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月10日,庆典活动在三元宫广场拉开帷幕。中共广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卢一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小勉,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李瑾,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忠幸,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汪茂铸,广州市委统战部巡视员梁龄之,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唐诚青,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张金涛,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道教协会会长董中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吉宏忠,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道教协会会长潘志贤,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蓬瀛仙馆理事长梁德华,香港道教学院院长、青松观主席黄健荣,澳门道教协会副会长赖宏,台湾新北市芦洲护天宫地母庙主委李益义,以及部分省市高道大德、港澳地区嘉宾、海外嘉宾、学术专家和书画名家等200余人出席。汪茂铸局长、张凤林秘书长、梁德华主席、书画家代表陈永锵先生、潘志贤会长分别上台致辞。

12.jpg  13.jpg

           ▲ 授旗仪式            ▲《道贯岭南-广州三元宫志》发布会仪式

14.jpg  15.jpg

  ▲ 书画名家捐赠作品仪式              ▲ 文艺表演          

  开幕式结束后,授旗仪式、《道贯岭南 ——广州三元宫志》发布会、书画名家捐赠作品展、文艺表演、鲍仙姑艾灸文化交流会等系列活动依次举行,吸引了不少市民群众前来参加。

  10日下午至12日,三元宫分设坛场,举行隆重的祝国裕民祈祥酬恩平安醮会。广州市道教三元宫道经团、香港蓬瀛仙馆道经团、上海城隍庙道经团、四川青城山天师洞道经团、台湾新北市芦洲护天宫地母庙道经团分设坛场作祈福法会,共同祝福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广州市道教界首次举办由多地道经团参与完成的大型平安醮会。

  三元宫原名越冈院,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宫观,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第一批恢复开放的宗教场所,全国重点开放宫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借此建宫1700周年之际,三元宫举办系列庆祝活动,不仅展示了广州市道教发展建设成果和良好社会风貌,也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市道教界与内地、港澳以及海外道教界的友好交流交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