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族宗教文章精选之七

发表时间:2021-01-06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世居羊城300年,满族在穗开创美好生活

图文│王 梓 吴华桐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全国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040万人,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当中属于人口较多的民族。1756年,满洲八旗1500名官兵从京津携眷来粤,驻防广州。从此,满洲八旗在古老羊城的历史上,就留下了浓墨重彩不可忽略的一笔。世居羊城300年,满族同胞用勤奋和智慧在穗开创美好生活。

满族小学 民族教育满园芳

  在满族小学里,满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4.36%,教职工中也有多个少数民族,占教师总人数12.9%。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项活动中,营造出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校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每一个置身其间的人都能感受到民族风情,激发起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

1.jpg

▲  广州市满族小学学生在训练陆地冰球体育项目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广州满族镶红旗知识分子和热心教育人士,目睹了广州满族失学儿童占学龄儿童49.56%的情况,决定在光塔路89号镶红旗的宗祠开办学校。于是,广州市满族小学诞生了,这是广东省唯一的满族子弟学校,爱新觉罗·溥杰为学校题写校名。满族人的家乡和祖先在东北地区,冰天雪地中,满族人借助冰刀在冰面上自如穿梭,或狩猎或嬉戏。冰戏,因此成为满族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随着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国家开启“北冰南展”计划,广州市满族小学借此契机,以单排轮滑鞋替代冰刀鞋,为全校学生开设陆地冰球这一课程。这一改良,使得这一项运动得以在天气较暖和的南方得到更好的推广。陆地冰球课程的开设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参加,2018年,广州市满族小学的学生代表队更是获得广东省轮滑比赛冠军。

  除了陆地冰球课程,广州市满族小学还开设了满族服装文化课程,通过教师讲解、展示旗袍等形式,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满族服装文化。而设计成旗袍款式的学生校服,则让民族文化在校园里更加生动。学生们浸润在学校的文化教育氛围中,既增加了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又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事关国运兴衰,需要各族人民一代接一代锲而不舍的努力。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广州的民族教育进校园,民族知识进课堂,满族小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优秀民营企业家 享誉中外的著名琴师关尚持

  广州大部分满族人虽根在东北,却又是地地道道、有据可查的“老广州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广府文化及其风俗习惯的熟知与生俱来,与岭南粤海早就融为一体。这当中涌现出很多优秀代表,他们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学习拉提琴的满族族胞关尚持就这样开始了提琴制作师的职业生涯,一做就是47年。1990年,关尚持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提琴弓金奖和银奖,接着又在1992年美国第10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提琴声音银奖,而此次比赛的金牌是空缺的。就这样,他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个人也名扬中外。如今,他拥有高级(乐器设计)工艺美术师、高级(提琴制作)技师等多个头衔,还创办了自己的提琴制作公司——广州格利蒙那提琴公司。

  广州是全国56个民族成份齐全的城市之一,关尚持发现,自己的企业有五个族别的少数民族员工,就如同城市的缩影一样的多民族融合。优秀民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这位满族企业家赤诚的报国之心,也离不开企业中各族同胞们的共同奋斗,印证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

食在广州 满族味道

  长期以来,广州满族与其他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文化生活习俗相互影响。民族的美食是一种民族文化,是一种历史信息,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也希望通过传承与创新,把这份满族记忆延续下去。

  由于地域和天气寒冷等原因,满族菜重盐重油,而且大多菜品源于生活,价格相对平民化。这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数“八大碗”了。它是用八种不同的食材,通过扒、闷、酱、烧、炖、炒、蒸、熘八种方式烹饪而成的八道产品: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八道菜品各有风味,让食客在享受美食中体会到满族美食文化的丰富内涵。新派满族菜在不断的创新融合中,提升品质,追求更大的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满族同胞来到广州学习、工作、生活。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广州这座城市中扬帆起航,奋力拼搏,不断开创美好幸福的生活。

2.jpg

▲  满族美食“八大碗”


华峰古刹 红色记忆

图文│林建雄

3.png

▲华峰寺山门牌坊


千年古寺,底蕴深厚

  华峰寺,旧称海门禅院,位于黄埔区永和街禾丰村华峰山上,既是佛教圣地,又是革命根据地。始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曾与光孝寺作为广东两大名寺收录于《中国佛寺志》。虽几度废兴,仍香火不断。

  华峰山风景优美,《华峰山志》赞曰:“古寺一景,别有洞天;老梅百株,自成香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南樵和尚于江西黄山寺退院南游,得护法神指点,来山主化,开创海门禅院,于是龙象竞从,道风远播。该寺鼎盛时期,总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名胜古迹27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参禅悟道,览景咏怀。华峰寺尤以“华峰十景”驰名海内, 更因历史悠久,积累起了深厚的文化资源。据释鉴传所著《藏拙堂诗存》,有诗《断尘石僧归》《整衣台晚眺》《听琴石流泉》《阿耨池月印》《卧云洞枕石》《梅花亭赏雪》《太古居谈经》。其中《断尘石僧归》诗言:“万古华峰石,岧嶤迥断尘。手题原有自,头点岂无因。一切凡俱了,三生认最真。僧归乘薄暮,明月悟前身。”

  《整衣台晚眺》诗言:“薄暝一登台,骞骞引鹤回。乾坤双界豁,云雾几重开。钟韵兼泉咽,花香带月来。清闲悦禅性,安步为徘徊。”

  《听琴石流泉》诗言:“别自成天籁,清泉下翠微。时逢一雨过,恍听五弦挥。涤俗性原异,知音世独希。高山流水趣,洗耳悟玄机。”

  《阿耨池月印》诗言:“捉月忆青莲,谁知月在天。玄机观寂净,宝相认团圆。信足澄思虑,还堪洗俗缘。中心清可鉴,从此悟参禅。”

  《太古居谈经》诗言:“自辟梵王家,诛茅结构夸。生涯托缁锡,禅悦近烟霞。演法龙归钵,谈经猿献花。山中如太古,岁月忘幽遐。”

  一诗一句,沉淀的是灵秀的山景、庄严的古刹、动人的传说、清静的禅心,更是华峰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4.jpg

▲ 海门禅院石匾


5.jpg

《华峰寺志》


抗日据点,铭刻历史

  华峰寺不仅在华南地区是屈指可数的佛教名刹, 同时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禾丰一带建立的活动据点。1944年12月,东江纵队第四支队在永和成立抗日根据地,禾丰村黄旗山华峰寺一带成为东江纵队抗日活动主要地区。面对日本侵略者疯狂围剿,游击队将士和革命群众以黄旗山为依托,利用华峰寺做掩护避过危难。

  在著名的黄旗山战役中,日寇受到重创后迁怒于华峰寺,将上千年历史的古寺珍宝、经文、资料抢掠一空,驱散僧人,烧毁寺院。知情老人回忆道,当时全寺周围几十间古建筑和景观足足烧了几天几夜,华峰寺遭到彻底毁灭,在华峰寺活动过的游击队员大多也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华峰寺作为抗日据点之一,必将继续铭记历史,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努力。

古刹新颜,踵事增华

  华峰寺旧址仅余藏经阁和一些残垣断壁,门楼上有一匾刻"海门禅院"四字,东侧有一藏经阁,保持完 好。遗址被当地群众和珠三角一带地区信徒视作佛教圣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信众自发筹资,于故址建筑简陋僧舍数间,设佛像香案供信众礼佛;每逢重阳节,信众依旧登山举行灯会活动。

  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社会贤达之士和海内外信众纷纷要求重建华峰寺。2002年2月,省、市宗教部门批准同意重建华峰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经时任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云峰大和尚推荐,由广州市六榕寺堂主兼当家释贤竹法师负责寺院重建工作。在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华峰寺筹建委员会边修路边设计施工山顶僧舍及临时大殿,供十方信众上山礼佛参拜,开展宗教活动。各界人士也多次到寺院重温革命事迹,追寻红色记忆。

  在市、区政府和十方善信、社会贤达的共同努力下,华峰寺复建取得重大进展,作为黄埔区最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十方丛林,该寺复建总占地面积17356平方米。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作为寺院主体的大雄宝殿于2013年12月19日隆重举行落成暨佛像开光法会。大殿规模之宏大,用料之巨硕,做工之精美,佛像之庄严,堪称近年岭南之冠。

  近几年来,华峰寺不断完善寺院建设和内部管理, 依法依规开展弘法利生和社会服务,积极弘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和佛教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教内外广泛好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