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族宗教文章精选之八

发表时间:2021-04-16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奉命西迁万里远戍

——完成中华民族史上伟大壮举的锡伯族

图文丨袁婷婷袁涵伦

  滔滔不绝的松花江、嫩江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流过了广袤的黑土地,滋养着万物生灵。锡伯族先民架鹰带犬,弯弓搭箭。康熙年间,锡伯族从科尔沁蒙古被“赎出”,编入满洲八旗,多次迁徙屯垦,“出则为兵,入则为农”,成为亦兵亦农的准军事民族。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征战、善骑射的民族特性。

  自古以来,锡伯族就生活在美丽富饶的白山黑水之间,但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发生了一件历史事件,让锡伯族完成了民族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伟大壮举。

拜别故土 万里远戍

  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因西部防务空虚,从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抽调千名20岁至40岁,身强力壮、善于骑射的锡伯族官兵,携带家眷,远戍西陲。

  这支队伍奉国家之命,拜别故土,经蒙古前往新疆伊犁,过荒漠、翻雪山、越天险、战疾寒,饱经艰辛与磨难,万里西迁。与史书上记载的屡次发生过的民族大迁徙不同,这次西迁不是为了寻求更好、更富饶的生存空间,而是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定。锡伯族的西迁之行,可歌可泣,可敬可叹。

  如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和新疆等地,共计有19万多人。或许是出于对故土的深切思念,或许是为了牢记肩负的使命,东西两地的锡伯族有了自己独特的节日西迁节。

  “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西迁精神”已经融入锡伯族的精神血液里,无论在东北地区还是在新疆地区的锡伯族,都以西迁精神为骄傲,并以此自勉。因为历史上的这一次西迁,为锡伯族培育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气度。

琴韵谱人生桃李满天下

1.jpg

▲ 关文辉在教学生练习小提琴


  来自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同胞关文辉,在2008年作为广东省引进人才,来到广州,如今他是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课授业,栽种桃李。

  关文辉自幼随父亲学习小提琴,1985年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学习。1998年以公派访问学者赴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一年后,更是以优异成绩考入著名的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成归国之后,关文辉决心投入小提琴专业的教育事业。同时,他仍然热爱演奏,他的身影时不时出现在各类艺术舞台上。

  回望自己的音乐人生,关文辉说,他学琴的经历很艰辛,走过不少弯路,因此更能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困惑,更能从学生的角度给予更好、更中肯的指导。关文辉的学生中,有不少便是从新疆追随他来到广州学习的。在学生眼中,关文辉就是他们音乐学习道路上的榜样。

  闲时,关文辉与妻子会在家自制锡伯族美食,一解乡愁。锡伯大饼和花花菜就是最佳搭档。一张刚刚从圆形平底铁锅起出来的锡伯大饼,松软筋道,散发着浓浓的麦面味道,再就着腌制好的花花菜,更是让人满嘴生津,回味无穷。

  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广州安居乐业,关文辉感叹着,这12年来,他由一开始的不适应,再到如今彻底爱上这座城市。“锡伯族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能力很强,在一个新的环境会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快投入这种生活当中去。到广州以后,我对这里的适应,更多的是源自自己热爱的专业。我在这里感到蛮亲切的,广州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关文辉如是说道。

  在广州扎根的关文辉,将自己的音乐理想在包容开放的羊城舞台上尽情演绎,将艺术的种子撒播在羊城大地,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展现拼搏奋斗的中华民族

射箭少女英姿飒爽

2.jpg

▲喜爱骑马射箭的锡伯族女孩


  锡伯族世代居住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濒于灭绝的锡伯族射箭运动得到发展,锡伯族青年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成绩斐然,为国争光。锡伯族射箭手郭梅珍、汝光就是名扬全国的箭坛名将

  锡伯族的孩子从小喜爱骑马射箭,大飞也不例外。大飞,本名郭飞,来自新疆伊犁伊宁市的锡伯族少女,在广州居住了6年。

  锡伯族人骁勇善战,擅长骑马射箭。在大飞的童年记忆中,很多亲戚家里都会挂一把弓箭,表哥们会在冬天的时候去射兔子。对大飞来说,射箭不仅是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更是她和家乡与祖辈的心灵纽带。如今在广州生活的大飞,在闲暇时仍然会去射箭,箭如疾风,勇往直前,如在广州创业的大飞,努力拼搏;亦如亿万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家庭聚餐 锡伯味道

  居住在广州的韩玲和她的弟弟妹妹,来自锡伯族与汉族结合的家庭。对他们来说,家的味道就是饭桌上的大盘鸡和拉条子。

  拉条子是新疆拌面的俗称,它可以不用擀面杖,可以不用压面机,一碗面粉,一点油盐,全凭一双巧手,就能承包一顿正餐。它的形状可圆可扁,全靠自由发挥,但一盘拉条子“攒不攒劲”,就得看它□感筋道不筋道。

  韩玲、韩钢、韩涛三姐弟,虽远离家乡,但无论走到哪里,身上继承着父母的手艺,心里惦记着家的味道。一碗拉条子,体现着浓浓的传承记忆,也展现了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牵系着的精神纽带。

  我国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锡伯族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两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一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英雄的民族!”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每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每个民族都在用不同的存在方式、不凡的成长足迹、不寻常的发展经历来表述“伟大”这个词语,谱写着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锡伯族亦然!■

修道真自在 万物极天然

——纯阳观自然堂道教艺术博物馆拾零

图文丨吴高逸

  广州纯阳观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漱珠岗,是广州市区最大的道教场所,也是岭南著名的 文物、文化、园林单位,场所内有神殿、天文台、书 画院、道医馆等宗教、文化、公益设施,更有广东道 教界唯一的艺术博物馆,名为“自然堂”。

  自然堂位于纯阳观元辰殿下层,建成于2014年, 为八卦形殿堂式建筑。内中陈列了纯阳观收藏的艺 术珍品共计千余件,主要为道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工艺 品,有书画、瓷器、雕塑、刺绣、陶艺等,作品出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之手,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老子铜立像、汉白玉老子坐像

  步入自然堂,正对的是《老子骑牛传道德经》陶瓷塑像,灵感来自道家智慧开启的历史传说。

  传说道家圣人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乘青牛 而至,并留下了道教圣典《道德经》。《史记•老子韩 非列传》记载:“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汉刘向《列仙传》: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 青牛而过也。”后世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陶瓷塑像照壁背后是老子铜立像,直线延伸至大门正对墙壁,则是一尊超过一米高的汉白玉老子坐 像,三个老子圣像连成自然堂的中轴线,寓意着道教 至高教义“一气化三清”。

3.jpg

▲《老子骑牛传道德经》陶瓷塑像(近景)


4.jpg5.jpg

▲老子铜立像              ▲汉白玉老子坐像


岭南画派丹青艺术

  进门往左,墙上是八幅分别由八位当代岭南画派大师创作捐献的丹青墨宝;往右,则是八幅梅社书画院中青年画家的国画佳作。纯阳观是岭南画派发源 地,画家在此雅集写生并留下墨宝是文化传统。

6.jpg

▲岭南画派大师创作捐献的丹青墨宝八幅


7.jpg

▲梅社书画院中青年画家的国画佳作八幅


  二十八星宿紫砂陶瓷塑像

  接着丹青画作后,墙上壁龛相对陈列了二十八尊紫砂陶瓷塑造神像,是道教“二十八宿”星神造像。 这是专门请宜兴紫砂陶瓷大师,参考晋城玉皇庙宋代二十八宿塑像特制的,是紫砂艺术中的道教文化珍品。

  道教有源远流长的星辰崇拜传统,纯阳观有华南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迹“朝斗台”,星斗文化氛围浓 厚,开山祖师李明彻是清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 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由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 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

  中国古代天文学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 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 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 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图腾,称为四象、四灵,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8.jpg

▲二十八星宿紫砂陶瓷塑像


“八仙七真”陶瓷塑像

  汉白玉老子像两边罗列了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 “八仙七真”等道教神仙的佛山陶瓷工艺塑像,与老 子骑牛像同是纯阳观道教居士、国家级陶瓷工艺大师刘桂标的奉献作品。

  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即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 湘子、曹国舅。

  七真,为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祖师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饪(丹阳子)、谭处端(长真子)、 刘处玄(长生子)、丘处机(长春子)、王处一(玉 阳子)、郝大通(太古子)、马饪之妻孙不二(清静 散人)。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道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马饪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 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崙山派、 孙不二清静派。这其中,又以丘祖龙门派影响最大,纯阳观就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道场。

  公元1219至1221年,在金元之交的战乱动荡时 代,百姓朝不保夕,惨遭杀戮,丘处机以73岁的古稀 高龄,三年间跋涉万里,到达西域大雪山与成吉思汗 相会,劝其“止杀保民”,用博厚仁爱之心成功化解 了更大的杀戮,被赐“神仙”之号,受命掌管天下道 教。丘祖这次济世救民的历史性壮举,为保护百姓立 下了大慈悲之大功德,后世称为“一言止杀”。

9.jpg

▲“八仙”之一吕洞宾陶瓷塑像


10.jpg

▲“七真”之一丘处机陶瓷塑像

   

十二生肖瓷板画

11.jpg

  神仙像后面墙上悬挂着十二生肖瓷板画,每幅画都刻画了一个生肖形象。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也是道教星辰崇拜文化之一,道教使用甲子纪年,是天干纪年与地支纪年相 混合的纪年法,天干地支共同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 传统历法纪年。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种动物,称为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 (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 (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 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 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 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

  道教把六十甲子奉为太岁神,并认为人的吉凶祸福和年运都由太岁神掌控。纯阳观元辰殿,供奉六十 甲子太岁神。每年春节,特别是年初八“安太岁”的日子,纯阳观都会在元辰殿举行法会,为信众祈福。

太极八卦图

  自然堂的中央,是太极八卦图,这是道教朴素的宇宙观的象征。

  《道德经》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一为太极,二为阴阳,三为中和。太极图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 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易经系辞传》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 是中国道教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庄子》 日:“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 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八卦,见于《易经系辞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生自太极、两 仪、四象中,“四象生八卦”。它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 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 号,用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12.jpg

▲太极八卦图


结语

  自然堂的奇珍还有很多,这其中有从不同角度展现道教行道立德、济世利人、慈爱和同、顺应自然、崇俭抑奢、清静恬淡、抱朴守真、天人和谐等思想观 念的作品,也有表现吉祥寓意、美好祝愿的作品,充 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教优秀传统文化的深 厚底蕴和丰富魅力。希望自然堂能让更多的朋友通过参观学习了解道教文化,并且期待其中的藏品和内容 越来越丰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