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族宗教文章精选之十四

发表时间:2022-10-19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中华民族美食

镌刻出中华文化最浓的乡愁

图文 胡筱戈 袁婷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就不是为了简单的果腹。从食材的获取到烹饪的过程再到菜品的名称、就餐的仪式,几乎每一道菜肴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有着深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烙印。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历久弥新,这是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食在广州 满族味道

1.jpg

(满族美食油炸鬼、羊杂汤等)

  广州的大部分满族人虽根在东北,却是地地道道的“老广州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熟知广府文化和风俗习惯,与岭南粤海早就融为一体。像广州有名的传统糕点-萨琪玛,其实就是满族食品,还有我们都爱吃的油炸鬼、羊杂汤也是满族的特色食品。


朝鲜族美食 尽在广州

2.jpg

(朝鲜族胞制作泡菜)

  在朝鲜族的风俗文化中,最让人难忘的,便是独特的美食文化。石锅拌饭、大酱汤、烤肉等都是朝鲜族同胞喜爱的佳肴,而泡菜是朝鲜族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在饭桌上,如果没有泡菜,就像熬好的肉汤里没有放佐料一样,缺少了灵魂。


稻米文化 壮族特色

3.jpg

(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美食五色糯米饭)

  勤劳的壮族先民不仅是制作各种劳动工具的高手,还是种植水稻的先锋。历经数千年,一种以水稻为核心的专属文化便诞生了,这就是专属于骆越、西瓯民族后裔的那文化。“那”,壮语为天,有的地方也称作“纳”,一样泛指稻田。那文化其实就是田文化、土地文化,也就是一种稻作文化。


撒拉族家宴 手艺的传承

4.jpg

(撒拉族家宴)

  撒拉族同胞最早以游牧为生,到现在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这样的转变,使撒拉族的饮食结构从以肉食为主,逐渐转为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因此,面食在撒拉族同胞的日常饮食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面条、面片、油食或饼食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而一道正宗的撒拉家宴,更是完美涵盖了丰富的面食和肉食菜肴。


水族美食 酸辣鲜香

5.jpg

(水族美食鱼包韭菜)

  水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有着饭稻羹鱼的饮食习俗。在他们的聚会当中,最受欢迎的要数鱼包韭菜。将鱼沿腹部剖开,除去内脏洗净后,用高度白酒腌制。再将切碎的大蒜、青红辣椒、生姜、花椒铺满鱼肚内,并加上酸汤酱,最后把韭菜填进鱼肚,用锡纸包好,蒸五个小时以上,鲜香可口、鱼骨酥脆的鱼包韭菜就可以上桌了。


苗乡风味 广州燃放

6.jpg

(苗族美食酸汤)

  酸汤是苗族美食的代表之一,跟乌江鱼最为般配。多数苗族人居住的贵州,天气比较湿冷,喝一点酸辣的汤有助于御寒祛湿。苗族历史底蕴深厚,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每一道美食都能展现苗族人民的饮食特色,也能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


美食舞蹈 彝族味道

7.jpg

(彝族跳菜)

  彝族拥有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金庸先生笔下的无量山上,有一群身披羊皮、手举菜肴的彝族男女,他们用跳菜欢迎远方来客。跳菜是彝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传统,起源于母系氏族,盛行于大唐,是彝族待客的至高礼节,需要引菜人和抬菜人互相配合,舞着跳着将菜一盘一盘送到餐桌上。南涧跳菜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现出他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

  舌尖上的记忆,镌刻出中华文化基因里最浓的乡愁。中华美食,抚慰着四海游子的思乡情。中华美食正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展现给世界,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味蕾和目光。

(作者为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


“宗教中国化在广州的实践”系列之十二

加强宗教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宗教健康传承

——广州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根本之举

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人才培养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关键问题。为全面提升广州市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应广州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宗教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广州市坚持以“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为培养标准,不断探索建立政治培训、宗教学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宗教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来,广州市累计投入“爱国宗教界人士培养”专项经费近500万元,组织举办培训班、研修班、大专班、本科班等各类培训教育活动30余届(次),参加的宗教界人士近5000人次,全市宗教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宗教教职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

加强顶层设计

谋划制定宗教人才教育培养规划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近年来,广州市多次组织力量对全市五大宗教教职人员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情况开展调查,了解到部分宗教界人士还存在学历和文化层次低、自身修养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等现象,既不适应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客观需要,更难以满足广大信教群众日益提升的宗教信仰方面的需求。对此,广州市组织人员深入五大宗教团体和各宗教活动场所,听取宗教界人士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培训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为顺利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按照国家宗教局关于全面加强爱国宗教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宗教教职人员教育培训力度的指示精神,在对全市宗教教职人员基本情况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先后制定出台了《广州市爱国宗教界人士教育培训规划(2011-2015)》和《广州市爱国宗教界人士教育培训规划(2016-2020)》等两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了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和主要任务,与广州大学合办研修班、学历班,与市委统战部、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宗教界中青年骨干培训班,鼓励各宗教团体选送宗教界人士继续学习深造作为五年规划的三大实施项目。宗教界人才培养五年规划项目得到了市政府财政专项经费的切实保障,为全面做好宗教界人士教育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巩固提升,持续推进。在顺利完成宗教界人士培训规划基础上,为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宗教人士模式,推动广州市对宗教界人士的教育培养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21年,广州市又将加强宗教人才纳入《广州市宗教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按照宗教界人士成长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资源,有效发挥宗教院校作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建立宗教界代表人士培养体系,2025年前宗教教职人员大专学历以上占比60%、培训率100%。建立全市宗教界代表人士信息库,完善市区两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宗教界代表人士制度。支持爱国宗教团体开展宗教培训,规范宗教教职人员留学渠道,鼓励和支持宗教界人士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发现和造就一批既精通宗教思想,又熟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爱教高素质宗教人才,发挥他们在维护宗教关系和谐、推进宗教中国化广州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路径模式

健全完善宗教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一是开展宗教教职人员学历教育。加强与省内普通高校和科研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在全省首创委托高校开办“宗教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学历班,利用国民教育优势资源培养新时代宗教教职人员。目前,已举办两届专科班和一届本科班,先后有71位宗教界人士获得大专学历,27位获得本科学历,标志着广州市创新宗教人才培养模式,委托高校开展国家承认学历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市民宗局还积极推动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选送优秀的爱国宗教骨干人员外出进修,近年来,五大宗教共选送100余人参加宗教院校学习进修,已有40余人完成学业,其中2人获得研究生学位。

  二是创新教育培养平台载体。积极创办“广州民族宗教大讲堂”。每年举办4至6期大讲堂活动,分别围绕党和国家政策理论、时政热点、法律法规和社会民生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增强宗教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创办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广州民族宗教》,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宗教界人士踊跃写稿、投稿,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宗教学识和文化素养。每年举办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通过开展法规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专题讲座、编印《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宗教人才队伍的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定期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增强宗教教职人员的国家意识、家国情怀。持续开展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宗教界扶贫济困日捐赠、民族宗教反恐防范宣传等活动,调动宗教界人士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每年定期举办宗教团体恳谈会、学习会,开展交心交友工作,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三是拓宽培养渠道,推动形成宗教人才教育培养合力。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拓展宗教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指导全市各宗教团体结合换届工作,选拔优秀的爱国宗教界中青年骨干,配齐配强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把他们放到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或主要教职的岗位进行培养和历练。联合市委统战部、市社会主义学院等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国民教育、文化教育;指导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举办宗教文化论坛、讲经讲道和研读宗教经典活动,不断丰富完善宗教教职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宗教造诣和人文素养。联合人大、政协有关专委,加强对宗教界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近年来,广州宗教界先后有20余人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带领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共同参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入挖掘整合广州本地高校、研究机构专业师资力量,建立宗教专业研究机构协作机制,建好智库、用好智库。

强化规范管理

牢固树立宗教界选人用人正确导向

  一是建立考评制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的科学合理的监督考评工作。2016年起,广州市制定实施《广州市宗教团体负责人和宗教教职人员考评办法(试行)》,对宗教教职人员的政治思想、遵纪守法、能力素质、品德言行、履职情况、考勤情况、内部管理等方面情况进行日常监督考核和定期综合评价,切实加强全市宗教团体负责人和宗教教职人员的引导、培养和管理,使宗教团体负责人和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加强廉洁建设。制定出台《广州市民族宗教团体廉洁自律管理制度(试行)》《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加强全市民族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廉洁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推动廉洁建设向宗教界延伸。引导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讲政治、重思想,将廉洁文化与宗教传统文化相融合。推动建立宗教团体和场所廉洁防控体系,提高宗教教职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展现广州宗教界良好形象。

  三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把宗教界年轻代表人士的“入口”关,及时发现并积极推荐品行端正、宗教修养好、群众拥护、年富力强的优秀教职人员骨干作为全市宗教界后备人才,把好政治关、文化关、信仰关。实行任期制,打破终身制,严格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选人用人标准。近年来,广州市五大宗教团体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对思想素质不合格,搞唱功,轻做功,重金钱,图享乐的教职人员,依法依规坚决予以清除和查处,保证领导权始终掌握在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宗教界人士手中。通过加强监督考评和端正选人用人导向,各宗教团体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工作执行力不断强化,宗教教职人员“持守职分好、品德涵养好、研习修持好、遵规守纪好”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树立。

(原载于《中国宗教》2021年第12期,总第265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