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人有在身上佩戴佛珠的习惯,希望藉此开运增福、保佑平安。在佛教信仰中,佛珠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与一般世俗社会对佩戴佛珠的理解有着较大差别,这里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佛珠的功能
佛珠,俗称念珠,是佛教信众在称名念佛或持诵咒语时记数用的法具。修学者常借助这一法具计数,对其所修法门有一个定量,当念佛、持咒达到一定数量时,能帮助修学者收摄身心,精进用功,培养专注力,获得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初期信佛的人,可能还没有条件用佛珠作为计数修持的工具,只为求三宝法力加持,或借此表达自己信佛的证明,而在身上佩戴佛珠。
二、佛珠的种类
佛珠之种类,一般最常见的多戴在手腕上,称作捻珠、咒珠或持珠。它可随时拿在手上捻珠念佛和诵咒,珠的颗数多为经典中所记载的14颗、18颗、21颗等。还有一类佛珠被称作挂珠,用来挂在信仰者颈上,故称挂珠,珠的颗数多为108颗,或在其上增加一倍成216颗。佛珠中还有一种戴在手腕或臂上的,称作佩珠,民间俗称手串、手珠,多以16或18颗珠最为普遍。有一些并未皈依佛教的人,认为佩珠有避邪、转运、保平安的意义,故将其当作随身护身符或吉祥物来使用。
三、佛珠的颗数
佛教信仰中,每种佛珠都有一定的颗数,用来象征佛法信仰中特别重要的法义。比如,有一种用1080颗珠串成的佛珠,表示十法界众生(佛教将生命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道、天界,声闻、缘觉、菩萨界、佛等十类)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为1080种烦恼,以此让修学者知道心中烦忧数量之多,要努力修行到最后成佛果位时才能完全断净。
108颗:表示通过修学佛法,断除众生过去以来累积的108种烦恼,据唐代湛然大师《止观辅行弘传决》中载,包括从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各有苦、乐、舍等三种受,合为18种;而六根又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18种,总计36种;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合为108种烦恼。修学者通过持捻佛珠,能令心灵清净而断诸烦恼。
54颗:大乘佛教一些宗派判教理论认为,菩萨修行有54个阶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修学者从最初修学开始,要经历此54个次第,才能最终成佛。
42颗:代表菩萨修行过程的42种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佛果位等。
36颗:其意义与108颗大致相同,都是让众生明了内心烦恼之多,需要时刻观察和警策,不让它干扰身心。
27 颗:表示小乘修行历程中从开始到最终成就阿罗汉之四向四果,其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位,及证第四阿罗汉果有九无学位,共为27贤位。
另外,佛珠还有21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21位。18颗:代表众生由六根与外境之六尘接触生六识,由此成十八界(分别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会遇时,就会形成眼识等六识,合为十八界),由此构成整个认识的过程。当众生被烦恼所迷时,就会被十八界外境所转,即心随境转而为凡夫;若修行悟道后,则心能转十八界之境,而为圣者。14 颗:表示观音菩萨悲悯众生,以大愿心成就14种无畏神通功德,度化六道众生之无尽苦难。
由此可知,佛珠的数量,多用以喻示佛教修学中一些教理教义,它让修学者日常能时时警觉内心,起到努力断烦恼、证菩提的作用。
四、佛珠的材质
佛珠制作所用材料有很多种,一般以世间尊贵“七宝”制作的佛珠最为殊胜,它主要由金、银、琉璃、砗磲、珊瑚、水晶、玛瑙等为原料,进行加工制作而成。另外,还有用珍贵木材制作佛珠的,如檀香、沉香、花梨,或其他红木及有香味的木料;也有用植物果实或根茎为材质的,如菩提子、木槵子、莲子、桃核、橄榄核等;还有用各种石材,如玉石、翡翠等品质不同的石材为原料制作而成。不管使用何种材料制作佛珠,它都以帮助学佛人修行为目的,同时增进对三宝信仰之力量,并应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生命、简朴节约为原则,以重视修法而非重视物的品质为根本,才是佛珠本质的意义。
总之,在佛教信仰中,佛珠主要作为计数法具出现在修行者生活中,也有以庄严法事、令众生信的意义。在世俗社会中,有许多人认为佛珠是有非凡法力的吉祥物,喜欢购请各种款式的佛珠佩戴在手腕上,希望此法物能保佑自己生活及工作平安吉祥、身心康乐,给自己带来好运,起着增强信心的作用。还有一些人,特别强调佛珠开光后加持护佑的作用,将其作为求平安、保健康的工具。其实,佛法告诉我们,人所拥有的福报、平安和健康,要从利益众生、清除心中贪嗔烦恼、开显缘起智慧中求。所以,认识佛珠应从认识它辅助修学及祈求三宝加持的意义,将佛珠作为发菩提心、净化烦恼、精进行道的助道因缘,而不是去作为炫耀或求平安的工具,这样才能理解佛珠的本质功用,令其成为修学善法、和乐身心的增上善缘!
(供稿:如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