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州宗教 > 宗教文化

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有何区别?

发表时间:2023-03-10 信息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浏览次数: -
【字体大小:

  佛教在世界各地传播之初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印度北部传入中亚地区,然后通过中亚、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再经中国传入越南、朝鲜、蒙古、日本等地,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统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条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和中国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这些国家(地区)的佛教统称为“南传佛教”。

  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语原为古代印度流行的一种大众语言,南传佛教相传佛陀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传教的。流传到斯里兰卡的佛教经典就是用这种语言传播的,一开始并无文字书写,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王无畏波陀伽摩尼召集僧众在大寺勘定三藏,用斯里兰卡通行的僧伽罗文音译巴利语书写,这是最早的巴利语经典。公元五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觉音到斯里兰卡,重新用僧伽罗文字整理编写巴利文三藏,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巴利语佛典的原型。后来,缅甸、暹罗、泰国等也都以他们本国的字母音译记录巴利文三藏。近代以来,欧洲学者以罗马字母转写现在通行的巴利语佛典。

  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中国中原地区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由西域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汉译佛典的数量极大,现存最古老的汉译佛典是二世纪后半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其后经历三国、两晋以至唐、宋各时代,均有译本推出,故现存汉译佛典为数在1700部以上,是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中国西藏佛教自七世纪左右起直接由印度传入,传入后逐渐形成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藏译佛典数量仅次于汉译,其中包含汉译佛典中所未见的中后期大乘经论,是研究中期与后期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又因藏译佛典大部分是从梵文原典直译,容易还原为梵文,故也被称为“准梵语佛典”。其翻译时代始于七世纪,直到十三世纪仍持续着经典的翻译。蒙古佛教由西藏传入。蒙古文译本的佛典是从藏译或汉译再译而成,资料价值不高。朝鲜于四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佛教,七世纪以后更派遣僧人至中国求法,主要为禅宗。与日本同为汉译佛典流行区。日本于六世纪前半叶自中国、朝鲜传入佛教,旋即发展为日本之主要宗教,且宗派极多。梵文佛典主要是大乘经典,与汉译、藏译相比,数量极微。可分为在尼泊尔古塔及僧院发现的“尼泊尔本”,在中亚发掘的“中亚本”,发现于北印度喀什米尔古塔的“基尔基特本”。我国的新疆与西藏,也保存不少梵文原典。此外,中国、朝鲜、日本等,各宗祖师及高僧之著作甚丰,亦为北传佛教特色之一。


打印 关闭